原创理想君理想国imaginist收录于话题#理想国每月书讯14个
电影《菊次郎的夏天》
文学的理想国疆域越来越广;等你一起来看伟大的电影(《伟大的电影3》);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正待开启(《奶酪与蛆虫》);看书费脑,脑子更要好好睡(《脑子不会好好睡》)......话不多说,买过等于读过,来种草吧~
想了解理想国最新书讯,欢迎订阅话题,每月更新都会显示在你的订阅号消息栏中~
01.
《寻琴者》
郭强生著
起初,我们都只是灵魂,还没有肉体。
神用音乐将灵魂骗进肉体,灵魂从此失去自由。
《寻琴者》是台湾作家郭强生继《断代》之后全新长篇,讲述一段如钢琴曲般悠扬动人的故事:一位拥有过人音乐天分的钢琴调音师,少年时的遭遇让他放弃成为钢琴家的梦想,人生也停留在逝去的时光与情感之中。一位年逾六十的生意人林桑,因妻子死后留下的一架钢琴与调音师相遇,两人结伴踏上寻琴之旅……
一场雪,一架钢琴,一个人。《寻琴者》是一部纯净而悲伤的“音乐小说”,以“琴”来探索“情”这一大哉问。如猫印般音符的轻缓语言,演奏出一段迷人故事,倾诉人、音乐与情感之间的灵魂归属,令人眷恋不已。每个人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共鸣程式,《寻琴者》辨识情感幽秘的共振,捕捉字里行间所有的轻喟与低回,体贴人间孤独与爱的失落,铸造爱的灵魂与身体。每个句子宛如音符精确而优雅,谱写爱慕与寂寞的怅惘,只为追寻灵魂共鸣与艺术至美的无悔。
寻琴亦寻情,寻找你心里最真的那段旋律。
02.
《鳄鱼手记》
邱妙津著
“尽管我要再受多大的痛苦与折磨,我还是要述说爱是不灭的。”
《鳄鱼手记》是作家邱妙津长篇小说处女作,也是她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小说是台湾二十世纪末大学生迷惘困顿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作者探入心灵的隐秘岩层,通过一段段感情的萌发、深陷乃至最终仳离,直面内心深处极致的爱与无人理解的悲哀,那些人性与人性深深交会的时刻,那些强劲与庄严的生之体验,展示了人类永恒的主题,即如何通过极致而纯粹的情感更深入地认识自我与世界,从一己抵达普遍人类心灵的深度,并由此探索爱与死、人生与艺术等重大命题。
在这些故事中,还穿插着一只拟人化鳄鱼的独白,组合成独立于主要情节之外的寓言,影射“鳄鱼╱边缘人”在人类社会孤独与被排挤的命运,构成复调双声的奇异艺术效果。
《鳄鱼手记》是台湾文学经典,亦是华语文学视野内一部女性文学经典,将隐秘的女性情感勇敢地变成天才的书写,书中的诸多意象和名词已成为一代代人自我指认的身份象征。
03.
《蒙马特遗书》
邱妙津著
“人生真的没有拯救吗?我不相信。”
一九九五年夏天,台湾作家邱妙津在巴黎以自杀结束了自己年仅二十六岁的生命。《蒙马特遗书》的二十一封信,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生命告白。邱妙津的这些文字,记载了她的勇气与奔赴,也记载了她的困惑、碰壁与绝望,她以真切沉痛的身心经验思考并重建爱的法则,以死亡的决绝与纯粹,见证爱的不朽不灭。《蒙马特遗书》亦展示了邱妙津精神世界的成长谱系,是台湾一代年轻人的精神映照,透过它,亦可见证深邃的时代风景。
本书甫一问世就引爆了整个台湾,对于整整一代尚未有机会深思爱与死真谛的青年来说,邱妙津的文字提供的,不仅是经典的阅读对象,更是一个朝圣的坐标,以及面对诚实爱欲的灵魂自白。唯有最真诚的艺术精神才能安慰人类的灵魂。
正如作家陈雪所说,人们崇拜一个死者,并由此得到生的力量,无论对于作者或读者而言,这是意义非凡的作品,“有如此的灵魂存在,世界真美,我更舍不得死了。”但愿这会是大家读完《蒙马特遗书》的赞叹。
04.
《海边的房间》
黄丽群著
《海边的房间》是台湾新生代作家黄丽群的中短篇小说集。
十三个“坏掉”的人,十三个让人倒抽一口冷气的好故事。
小说熬制密实发光的汉语,精巧布局,将人间悲欢斩落得整整齐齐,写出一个城市边缘人群的情爱世界。语言间的俏皮与一个个令人意想不到被冷冻住的结尾,以及对平凡人事细致入微的观察,构成作品特有的文字张力,里面有句话最动人:“无常往往最平常。”
05.
《洗牌年代》
金宇澄著
上海是一块海绵,吸收干净,像所有回忆,并未发生过一样。
《洗牌年代》是作家金宇澄散文经典,二十八篇散文构筑出繁花似锦的景观意象,涵盖上海市井生活、饮食男女、手工风物,以及知青的东北往事等等。《洗牌年代》是《繁花》的素材本,上海的老故事集,后者诸多人物、故事系脱胎于此;亦是一卷沪上物质生活史,详实还原上海人曾经的生活方式。在画面、色彩、气味和声响之下,故事暗流涌动,自由、华丽、动人的细节,如水银泻地。
细节是细微的时代史。《洗牌年代》抓紧了物、人、空间、气味,它们兜合出故事的细流,复活上海的地理空间与城市积淀。人物在其间行走,生命的种种兴味、内在的热情、被按下不表的故事,投注于具体物件之上,是世俗生活的微缩,显现出恒常的意味。
06.
《迷路员》
沈大成著
在星空剧场打瞌睡醒来却洞悉了宇宙奥义的人,早已废弃却始终与居民共生的小镇百货公司,世界上最后一个移动部落缩小巨人,不满足在固定位置工作的人行天桥,负责看管星球大战战备物资的仓库值班员……小说家沈大成又一次放射专属的想像力,用15个失去导航的“宇宙人”故事,呈现我们时代的异样日常。仿佛“回到自己的生命经验或某些曾经有过的思维”,打通了个体经历的各种维度。
沈大成的写作有一种训练有素的戏剧感、角色感、舞台感,小说中编织的所有冲突、文学矛盾都仿佛舞台矛盾、戏剧矛盾。有些看起来是荒诞的叙述,在现实当中却非常对称,她的风格在同代作家中非常鲜明,独树一帜,对现实和超越现实故事的处理时常让人惊讶。想像力放松、开阔,摸不到边。——苏童
这一回,沈大成秀异的想象似乎又多朝前走了几步;或者说,她好像更自在了。她安静地、有条不紊地想,仔仔细细地编织,比之前更不怕进入那些难有答案的徒劳想象。把想象一个一个如此编织起来,便是一次又一次非比寻常的旅程了——是的,想象应该是路,突围之路,而不仅仅只是一阵烟花而已。……她的文字不惊不乍,总是如博尔赫斯所说用平静的话语讲一个一个神奇的故事。神奇发生了,但人是真的、实的,仍保有几乎全部人的生命基本细节,因此,时时处处自成隐喻,给我们一种屡屡回首的感觉。这个真实世界也许并不值得人如此眷顾,但终究,这是我们唯一真正有的。——唐诺
07.
《盲视》
[加]彼得沃茨著;胡纾译
年2月13日,个外星探测器包围了地球,初时它们如同镶嵌在大气层中的无数个黑洞,其后它们一起燃烧殆尽,引发了地球以及地球同步轨道上的所有无线电同声共鸣,每一架红外线望远镜都只能看到一片雪花。一场短暂的、明亮的,来自不明生物的窥测。
地球方面探测到信号的来源,先后派出三支队伍前往源头——海王星轨道附近柯伊伯带上的一颗彗星,本斯—考菲德进行勘测,前两支队伍均为无人探测器。在第二波无人探测器即将靠近时,星核中埋有人造仪器的本斯—考菲德爆炸了。
天火坠落两个月后,包括主角在内的第三支探测队出发,途中爆炸的消息传来,飞船自行改变航向,载着船员前往大朝型星体大本。
船员们陆续从星际旅行的休眠中醒来:一个拥有四重人格的语言学家;一个以植入机械设备取代五感的生物学家;一个战斗指挥官;一个吸血鬼;以及一个综合家——人工去除了一半心智的拓扑信息观察者,作为向中心汇报情报的纽带。他们将要面对的是战斗还是谈判?他们能否解读外星生命的密码,揭开天火坠落的真相?
08.
《守望果园》
[美]科马克麦卡锡著;黄可译
大地上,日光仍然炙烤着树,风仍然撼动着草。那些人没有留存肉体,没有残存子嗣,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在之后住在这里的那一族人的唇间,他们的名字是神话、传奇,以及尘埃。
两次世界大战间,遥远荒凉的田纳西州红枝镇,运送私酒牟利的马里昂希尔德在一个夜晚失手杀死了搭他顺风车又试图抢劫的男人,将他抛入路旁果园的坑井中。果园的老看守人亚瑟奥恩比发现了尸体,数年间定期砍下一丛数枝覆盖其上。几年后,另一次运酒路上,马里昂的车故障翻覆,被小男孩约翰卫斯理拉特纳所救。马里昂是约翰卫斯理的杀父仇人,但彼此均不知情。对幼年丧父的约翰卫斯理来说,马里昂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代替了父亲的角色,在不知道彼此关系的情况下快乐地生活着。这种幸福感随着时间推移,慢慢被死亡、腐朽、现代文明不可避免地侵蚀着。约翰卫斯理在西部地区生活了数年后回到红枝镇,却发现这个小镇已被遗弃,破旧不堪。
09.
《书店四季:书店日记2》
[英]肖恩白塞尔著;顾真译
18岁的时候,肖恩白塞尔第一次在苏格兰小镇威格敦看到那家名叫“书店”(TheBookShop)的书店。他和朋友散步经过,看到堆满书籍的橱窗,对朋友说:“这家店到年底一定倒闭。”
十三年后,肖恩辞去电视台的工作,买下了这家书店。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书店”已是苏格兰最大的二手书书店,而威格敦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书城”。肖恩往返各地收购旧书,应付层出不穷的奇葩顾客、古怪店员和电商冲击之下的经营窘境。年,他的“行业劝退书”《书店日记》出版,这部反映当代书业生存现状的实录,凭借喜剧天赋和犀利毒舌成为英国书市的年度黑马。
年,续篇《书店四季》出版。新的一年,小镇和“书店”也在经历改变。女友安娜离开了,无视老板的人气店员、“女王”妮基在年底离职,肖恩说那就像一个黄金时代的结束。但故事仍在继续,肖恩依旧出入陌生人的客厅和书房,见证书与人的相聚与分离,黑猫“船长”还镇守着他的地盘,仓库和棚屋改建成活动场地,新来的意大利姑娘伊曼纽埃拉渐渐融入了小镇的生活,更多书店和文艺群落在周边出现,“那些在更加传统的地方不受包容的怪癖,在威格敦却能够得到认同”。
四季轮替,时光流转,“书店”也愈加坚固地扎根在苏格兰的乡土生活之中。这里有怪咖友邻彼此守望,也有不速之客远道而来,一年一度的图书节吸引着远近的作家和书友造访,人们齐心协力构建着一个鲜活的社区,围绕书籍建立起一种文艺人生。
肖恩说:“只怕改变就在不远的将来。尽管如此,味道、氛围和人与人的交往将依然是实体书店的专属保护区……也许书店也会迎来一场小小的复兴,足以让我们中的一些人再多撑一阵子。”
10.
《别想摆脱书:艾柯卡里埃尔对话录》
[法]让-菲利浦德托纳克编;吴雅凌译
一个博学好玩的当代“达芬奇”,一个跨界传奇的“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得主……
欧洲两位重量级知识分子,充满奇思异想的渊博对谈。
数码时代,以“书”为载体的人类文明将走向何方?
玄奘穿越西域前往天竺取经,欧洲中古学者为了意大利修道院的一卷珍本,要横穿英吉利海峡,翻越阿尔卑斯山。如今,网络提供了一种人类无法抗拒的便利,在弹指之间接近无穷的阅读可能。
我们找来了这个星球上或许最有资格谈论这一话题的两人:安贝托艾柯,让-克洛德卡里埃尔。一位是耀眼的百科全书式学者,享誉世界的意大利哲学家、符号学家、小说家;一位是电影泰斗、著名编剧、法国国家电影学院创始人。他们同是藏书家和珍本追踪者,对书籍有深刻的理解,对各种文化载体在技术革命中的变局有敏锐的洞察。
当人类的一切视听遗产都消失了,我们还可以在白天读书,在夜里点根蜡烛继续。在过滤和传承中,我们的文化是幸存下来的东西,还是所有从此消失的书的墓园?那些经世流传的书,就是最值得留下来的吗?我们如何为后代做出选择?互联网时代我们将如何面临知识的改变?……
新版精装插图本,向人类这“半天才、半愚昧”的造物致敬。关于书籍的秘密,关于知识的真相。
11.
《伟大的电影3》
[美]罗杰伊伯特著;宋嘉伟李钰译
《伟大的电影3》是世界知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伟大的电影”系列的完结篇。在本书出版十六个月之后,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书中收录的篇影评,被作者视为构成“伟大的电影”框架的最后基石,也见证了伊伯特如何在人生的最后阶段重启隔周一次的影评写作。
在一个害怕表现出对低级品位不敬的时代,究竟什么样的电影,才称得上伟大?《伟大的电影3》中部佳作,选自罗杰伊伯特生命即将画上句点之时,这是情真意切的推荐,不卑不亢的批评。
入木三分的惊鸿一瞥带来了更深的愉悦和更大的反思。《伟大的电影3》中的伊伯特,是一位对自己品位相当自信的“自命不凡者”。他依然幽默,依然毒舌,还能感受到他正“时不我待”地将另类至极的佳品、屡被低估的影人、回怼粉丝的“敬语”统统塞进书中。罗杰伊伯特证明了带着热情去观看电影,就可以开辟一条理解生活的路。
12.
《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
黄小峰著
《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是艺术史学者黄小峰对中国古画的品读。作者选取了流传于世的35件国画作品,以皇宫、市井、生灵、山水、历史、眼睛、身体为线索,将35篇研究文章归纳为7个单元。这些作品并不限于美术史中的名人名作,还有湮灭无闻但富有趣味的珍品,涉及风俗画、山水画、人物画、动物画等多个领域,如《祥龙石图》《踏歌图》《早春图》《瑞鹤图》《流民图》等等。
作者从最基本的作品研究层面出发,详细剖析画面内容,并结合文学、风俗、政治、历史典故等,解读作品隐藏的内涵,例如《祥龙石图》中的多重景观,《纺车图》中关于家国理想的隐义,《早春图》背后的政治与时间,《瑞鹤图》中的“瑞鹤蓝”,等等。通过层层深入的“解读”,作者揭示出平面画作隐含的深意——画家本人的巧思、情怀,一幅画诞生时的社会景观,当时的风俗习惯,上至帝王、下至乡野村夫的所思所想,等等——向我们呈现出千百年前生机勃勃的社会景观。
13.
《日本民艺图鉴:柳宗悦的手工艺之旅》
[日]日本民艺馆编著;徐一然译
“民艺”是由柳宗悦首先提出的一种新的美学概念,他所颂扬的“正常之美”“健康之美”,是一种超越创作者自我意识和行动、朴素、不刻意修饰、倾注了爱的美。这本书是日本民艺馆创立80周年纪念巡回展“民艺的日本:柳宗悦与《日本手工艺》之旅”的正式记录。
柳宗悦20世纪20—40年代在日本全国各地和东亚地区进行了约20年的研究,用自己的审美眼光进行收藏,包含陶器、染料、纺织品、涂料、手工纸、家具等。本书从北海道的阿伊努宝剑开始,按照从东北到西南的顺序介绍了件作品。除了欣赏精美的艺术品,也可看到柳宗悦等日本民艺学者对手工艺与现代化这对矛盾的精湛思考。
14.
《为什么,是植物图鉴》
[日]中平卓马著;林叶译
《为什么,是植物图鉴》是日本传奇摄影师中平卓马的摄影评论集,共35篇。书中,作者提出的问题是一个摄影创作者都必须面对的困境——我们如何透过照片逼近真实?同时,作者也通过书名逼迫摄影与自我表现的关系,照片如果不是传达作者的意旨,那照片是什么?按下快门,一切因此结束。
15.
《显微镜下的室友:邂逅二十万种小小生物》
[美]罗布邓恩著;李超群译
在你家里住了将近20万种细菌、真菌、昆虫与节肢动物。在窗框上、枕头上、莲蓬头里和猫狗身上,都住满了大大小小的居民。它们已经与人类合住了成千上万年,与我们一起繁衍和进化,但我们对它们的认识却少得可怜,甚至连它们从哪儿来、爱吃什么都不知道。在本书中,生态学家罗布邓恩将为你揭开迷人的微观世界,重新认识这些与我们亲密接触的“室友“。它们为我们打造了关乎生命的生物多样性,让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更幸福、更多姿多彩。
很有趣和有启发性的书……邓恩与他的研究伙伴们运用群落生态学研究方法,梳理出一个被人类忽视上百年的生态系:我们的家。他们的研究丰富了我们关于生态系功能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和这些微生物室友的亲密互动,让我们活得更健康、更幸福。──《自然》(Nature)
16.
理想国译丛
《滔天洪水: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全球秩序的重建》
[英]亚当图兹著;陈涛史天宇译
年,世界正陷在一战的深渊中,上百万人命丧沙场,无数人员和物资被从世界各地送往前线。战争动摇了亚欧大陆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革命的危机困扰着大半个世界。而在这动荡的表面下,一场更深层、更持久的权力转移大戏正逐渐拉开序幕,并持续塑造着今日的世界格局:自年起,美国开始成为世界事务的中心。
在一战结束一个多世纪后,《滔天洪水》回顾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试图从新的视角回答:一战后的国际秩序缘何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际联盟为何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从美国参战到全球金融危机,亚当图兹描述了美国经济和军事力量重塑世界的过程。通过追溯各国如何适应美国中心的新格局,以及如何滑向法西斯主义,《滔天洪水》对当今世界秩序起源的论述,必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看法。
17.
理想国译丛
《崩盘:全球金融危机如何重塑世界》
[英]亚当图兹著;伍秋玉译
《崩盘》是关于全球化时代第一场世界性金融海啸的史诗,也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当代史。
作为对20世纪历史有精深研究的杰出历史学家,亚当图兹采用全球视角,详细叙述了年金融危机和欧元区危机及其后错综复杂的世界历史。他不仅从金融学的角度解释危机爆发的技术性原因,还花很大篇幅阐述危机对这十年来世界政治形态的塑造,呈现了丰富的原创性主题:经济发展的无序和债务流动的不稳定;单个国家和地区通过金融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投资、政治和武力以无形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的不平衡关系;金融危机与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美国中产阶级的危机;中国的崛起;围绕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能源资源展开的争斗。
尽管最初有人试图将金融危机淡化为地方性事件,但亚当图兹认为,年开始在华尔街发生的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转捩点,从英国和欧洲的金融市场,到亚洲、中东和拉丁美洲的工厂和造船厂,全球治理不得不做出重新调整和安排。在美国和欧洲,资本主义民主面临挑战,引发了乌克兰的内战、希腊的混乱、英国脱欧、特朗普的崛起和各国民粹主义的抬头,西方世界遭遇了冷战结束以来的最大危机。
危机席卷而来,世界格局、全球经济和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可以说危机已经过去了吗?我们有能力和信心应对下一场全球危机吗?
18.
《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
[意]卡洛金茨堡著;鲁伊译
多梅尼科斯坎代拉,一位普通的磨坊主,生活于16世纪意大利东北的弗留利地区。他能读会写,读过《十日谈》、意大利本国语言版《圣经》和曼德维尔游记之类的书,也能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它们。他先后面对乡邻、神父和宗教法庭的法官,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对教会和世界的看法。如果有机会觐见教皇、国王,他也想要慷慨陈词。
他不相信基督救赎,怀疑圣经文本,讥讽洗礼等诸圣事不过是一桩生意。他说上帝是一缕空气,视众天使为奶酪中的蛆虫。他大声指斥压迫穷人的教士、贵族,呼吁教会放弃特权、返朴归贫,甚至渴望发起一场激进的宗教改革。对他的两次审判相隔十五年,亲朋的退避、教士的斥责和审判官的威吓,皆未动摇他“离经叛道”的立场和信心。
最终,在近乎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之后,由于教皇的直接干预,他被宗教法庭下令烧死在火刑柱上,就死在大名鼎鼎的布鲁诺被烧死前夕。
金茨堡在错综复杂的审判档案和精英文化、低层文化之间穿梭游走,编织了一个结构巧妙、叙述迷人的故事。通过磨坊主多梅尼科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世界,他的奇思异想、喜怒哀乐和挑战权威的决心,16世纪欧洲大众文化的瑰丽图景乃至欧洲宏大的历史画卷也徐徐展开。
19.
《夜间的战斗:16、17世纪的巫术和农业崇拜》
[意]卡洛金茨堡著;朱歌姝译
16世纪的意大利弗留利地区盛行着一种奇特的夜间活动,传说生而有胎膜的农民在某些夜晚陷入沉睡时,其灵魂会“飞往”田野里与巫师“战斗”,以保护庄稼收成。这些男男女女,名为“本南丹蒂”,字面意思即“慈善的行者”,但他们祈求丰收的仪式却被教会斥为异端巫术。
历史学家金茨堡依据宗教法庭审判档案,着眼于审判官和被审问者之间的互动,不仅生动描述了这些农民如何在教会的压力之下,对自我身份产生混淆,进而把自己归为巫师的过程,还复原了这一时期民间文化和农民的心理世界。
20.
《帆与锚:澳大利亚简史》
[澳]杰弗里布莱内著;鲁伊译
继之后,杰弗里布莱内的温情之作。
漂洋过海的流放犯、背井离乡的自由移民、投掷飞去来器的土著居民、长途跋涉前往内陆的淘金客、把工作当成比赛的剪羊毛工人、众人追捧的国民体育英雄……他们都在历史舞台扮演了独特角色,当然,也少不了政治家、企业家和科学家。
通过一个个长短镜头,决定澳大利亚特性的诸多事件和主题显现出来:不断变化的自然景观、涌入的外来事物、对观赏性体育运动的狂热、天主教和新教的竞争、不同地区和城市间的角力、海外战争和国内种族冲突、技术的变革、对土著居民历史和权利的认可、新旧联盟、国家的成功和失败,还有距离和气候。
距离和气候,强有力地塑造了近两百年的澳大利亚,甚至塑造了更早时候的土著居民史和短暂的欧洲殖民史。这两个因素有时候像高高扬起的船帆,有时候则像牢牢定住的船锚,它们既推动了变革,也会为改变制造阻力。
21.
《哲学小史:西方哲学四十讲》
[英]奈杰尔沃伯顿著;吕品朱珠译
《哲学小史》是一部生动的哲学入门书。作者在西方年的历史长河中,选取了40个主题,每个主题用字左右的故事,介绍了从“提问的人”苏格拉底到“现代牛虻”彼得辛格等52位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主要贡献,并由此反映出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与探讨的主要问题,如我们应该怎样生活、上帝是否存在、我们如何认识外部世界、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道德等。书中没有抽象的哲学概念、难懂的哲学理论,而是充满了哲学家妙趣横生甚至离奇古怪的人生故事,但并没有失去哲学的本质,那就是引导我们像哲学家那样思考、争论、论证和质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每一章的最后一段文字里,引入另一位学说思想与该篇所介绍的哲学家持不同观点或者进一步发展该学说的哲学家,把他们的哲学思想逐一串起来,这样读者就能清楚感受到哲学主题与思辨方式的变化与传承,仿佛看到人类思想和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
每一个阅读本书的读者都有这样的发现:哲学的意义在于让你的人生变好,帮助你找到幸福。
22.
《脑子不会好好睡:睡眠科医生的奇妙物语》
[英]盖伊勒施齐纳著;高天羽译
别小看睡眠问题。长期打鼾可能降低智力……
作为顶级的睡眠科临床医生,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众多亲自诊治的病例:睡梦中,人不但可能吃光冰箱,还可能睁眼开车甚至殴打伴侣;清醒时,也可能因为大笑而睡倒在地……这些症状背后的机理,也潜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打开本书,你将同时收获阅读悬疑故事的快乐和指导睡眠健康的科学信息。
本书结合了两个我最感兴趣的方面:人文和医药科学。作者把病例编织成了精彩的故事,凸显了睡眠障碍对病患及其家人的健康乃至生活的影响,还把我们引入了奇妙的睡眠科学。多么棒的旅程!(迈尔克吕格,耶鲁医学院教授)
神经障碍的案例往往奇妙怪诞,本书尤甚。作者的病患都有着超乎想象的经历。(《星期日泰晤士报》)
读者会惊叹于书中的故事,甚至还能从中为自己在未来获得更高质量的睡眠找到一些小办法。(《出版人周刊》)
原标题:《买过等于读过丨理想国6月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