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内的成品油过剩,加油站大打价格战,山东地炼企业的加油站的零售价格比国家规定的最高限价还要低。”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张瑾怡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我省地炼企业生产的成品油销售被贸易商和批发商等环节层层“剪羊毛”。
其实,这种局面的反映出的我省地炼企业炼化能力过剩不断加剧的现实。
从年上半年开始,我省地炼企业不断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截止目前,国内正式获批和进入公示期的拥有进口原油使用权的地炼已达32家,其中山东一共有25家地炼企业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
“我省地炼企业充分利用进口原油使用权、非国有贸易资质等政策红利,加快企业发展,各项事业跨上新台阶。”张瑾怡说。
政策红利带来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年山东省地炼企业(监测统计31家企业)年实现加工原油.9万吨、加工燃料油.0万吨、合计.9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20%、0.1%、4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亿元、利税.7亿元、利润.2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1.7%、79.1%、60%。
不过,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及全国炼化能力过剩不断加剧,山东省地方石油炼化行业在发展中又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
今年以来我国成品油加工贸易出口配额下发额度较年出现明显减少,政策面在逐渐收紧,不仅山东地炼的成品油出口配额被暂停,四桶油的出口配额也大幅缩减。年净出口量万吨、较上年增幅达52.4%,连续3年年均增长近50%,预计年出口将达到万吨,但地炼企业成品油来料加工复出口资格没有得以连续执行,不能参与国际竞争,海外市场不能开拓。
由于我省地炼企业没有直接的零售终端市场,成品油只能通过批发方式,经过贸易商多次转卖进入零售渠道。由于央企市场供应点的不平衡分布,每月均向地方炼油企业进行大量采购,这些油品通过央企外采方式进入央企成品油企业。地炼企业单厂营销谈判能力有限,议价及仓储调剂能力不足,长期出现“油好价低”现象。
根据相关机构统计研究,两大集团在同区域、同时期从地方炼化企业和其直属炼厂出厂采购价相比,汽油价格低元-元/吨、柴油低-元/吨,成品油销售价格被终端“剪羊毛”。山东地炼企业没有自己的成品油市场渠道,且成品油价格长期不到位,单个炼厂零散销售将使山东地炼企业销售雪上加霜。
记者注意到,7月5日,利津石化92号汽油出厂价是元/吨,同期主营炼厂相同型号的汽油出厂价是元/吨,如果是大单的话还可以每吨优惠五六十元。
本来地方炼厂的价格就比主营炼厂低元/吨至元/吨,在加上两桶油的集中采购,地炼企业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据悉,两桶油在山东地炼的采购价是元/吨至元/吨,已经比地方炼厂的挂牌出厂价便宜了元/吨。
“目前中石化华北大区迫于处理库存的压力已经暂缓采购地炼油品,但是山东地区仍在采集。中石油在山东的统采权限已经从地方划归至总部,统采的范围扩展至全国20多个省。”
本来利润就低,两桶油这种大范围、高密度统采统购的做法,又把山东地炼企业的成品油价剪了一次羊毛。
另外一个重大国家政策变化是,5月5日发改委将停止接收有关原油加工企业使用进口原油的申报材料,对年5月4日前已按规定完整提交申报材料的企业,继续开展后续核查评估等工作。
“本来我省地炼企业就存在内部竞价、争夺货源、抬高价格的现象,停止原油进口申报,地炼企业又将回到吃粗粮的苦日子。”一家大型炼厂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我省地炼企业单体规模小,成本处于劣势。据统计,山东省39家地炼企业炼油产能体量相当于韩国炼油产能,但单个企业平均产能不足万吨。在价、税到位情况下,地炼企业与央企炼厂、与七大基地新建炼厂动辄万-万吨的产能相比,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我省的地炼企业一直在夹缝中生存,而且还面临成品油消费增速全面放缓的严峻形势。来自国家统计局口径的数据显示,年成品油总体消费量3.13亿吨,较上年下降1%,增速回落6.2%,其中汽油消费1.19亿吨,增长3.1%,增速回落7.9%,柴油消费1.63亿吨,出现负增长,同比下滑5.6%,增速回落5.7%,国内成品油市场竞争加剧。
刘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