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的旧约部分,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国史是重头,王国的历史上自然也充满了权斗和杀戮,也有类似于鸿门宴、玄武门之变的桥段。
《圣经》女人故事专题:
为什么以色列人管“娶媳妇”叫“买媳妇”,买寡妇还挺贵罗马之外,波斯也差点灭绝了犹太人,全靠此女的计谋拯救
敌国美女咬断阿提拉、成吉思汗的传说,源头可能在圣经
在帝王集权的时代,王位的传承,王权的移交,是一件关乎王朝兴盛的大事,可谓“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可是,尽管帝王们殚精竭虑,或为了保住自己的大位,或为了保住子孙的江山,但仍然危机四伏,时不时地乱象丛生,甚至战祸陡起,导致生灵涂炭。
有朋友也许会觉得,乱世之际,朝纲不振,外族侵袭,帝王大位被群雄逐鹿,很正常。
比如: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之后北方的五胡乱华,南朝的权臣夺位。
如果是治世,应该问题不大。其实,即使是“治世”,甚至“盛世”,王位的传承依然会导致大打出手,甚至是血雨腥风。
今天,我们看看《圣经》里,有关古代以色列的相关记载。说到古代以色列最为辉煌的时期,大卫王在位时期那是当之无愧的。
在大卫的统治下,四境安靖,百姓安宁,经济发展,可谓“盛世”;在以色列历史上,大卫王也可谓“千古一王”。
即便如此,以色列联合王国的王位传承,仍然闹出了许多乱子,仍然是性命交关。
本文就为各位看官盘点一下这些“盛世”之下的、王宫内外的“悠悠大事”。
希伯来鸿门宴三王子刺死王长子
大卫作为国王,女人很多,王子也很多,但王长子只有一个,名叫暗嫩。
作为王长子的暗嫩,和他的老爸一样,也喜欢女人。这本来也正常,可是,他偏偏喜欢上了自己的同父异母的妹妹,名叫他玛。
他假装生病,让妹妹来照顾他,却乘机侵犯了自己的妹妹。这让还未嫁人的他玛痛不欲生。
大卫王得悉此事,反应是“就甚发怒”,但并没有处罚暗嫩。他玛有一个一母同胞的哥哥,名叫押沙龙,他在众王子中排行老三。
面对大哥的胡作非为和父王的放任,面对亲妹妹所受到的伤害,他没有立刻做出反应。
两年后,剪羊毛时节,借着庆祝羊毛丰收,押沙龙邀请众王子去他的园子赴宴。
他玛的事情已经过去两年,暗嫩放松了警惕,也放心地去了。
没想到,众王子在宴席上喝酒正畅快的时候,只听押沙龙大喝一声,手下人一拥而上,手起刀落,暗嫩丧命当场。
押沙龙为什么要杀了暗嫩?为妹妹他玛报仇当然是一个理由,但是,还有没有其他的理由呢?
按照希伯来人的传统,作为长子,暗嫩大概率是要继承王位的;作为老三,如果想要争夺王位的话,除掉老大,应该是极为重要的。押沙龙是否有这样的动机呢?
《圣经》里没说。但是,从后来押沙龙的所作所为,他有这样的动机是很可能的。
希伯来玄武门之变
押沙龙欺父篡位押沙龙杀死了王长子暗嫩,知道父王不会放过自己,就逃到了以色列北边的基述,基述的王子收留了他。
这一呆,就是三年。暗嫩死了,押沙龙跑了,三年过去,大卫王心里空落落的,很是惆怅。
大卫王的元帅约押见状,就劝说大卫王:您已经失去了一个儿子,不要再失去一个,让押沙龙回来吧!终于,押沙龙回到了耶路撒冷
。后来,还是在约押的撮合下,押沙龙重新得到了大卫王的宠爱,“王就与押沙龙亲嘴”。
押沙龙是一个大帅哥,《圣经》记载:“以色列全地之中,无人像押沙龙那样俊美”。
他每天站在耶路撒冷的城门口或闹市区,与人嘘寒问暖,排忧解难。
有人发生争执,押沙龙会秉公断案。
他亲民的做派加上俊朗的外表、不凡的气度,让耶路撒冷的百姓为之着迷,也赢得了以色列人的民心。
押沙龙见时机成熟,就策划着篡位称王。
押沙龙借口要去希伯伦献祭,因为上帝保佑他回到了耶路撒冷。
希伯伦是王国的旧都,以色列人的先祖亚伯拉罕等都葬在那里。大卫王不知有诈,欣然同意。
押沙龙在耶路撒冷挑选了二百人与他同行,其中有与他交好的官员,包括大卫王的得力的谋士亚希多弗。押沙龙还派人去以色列各支派,称押沙龙在希伯伦登基做王了,让各地派员支援。
献祭之后,押沙龙就带领人马浩浩荡荡地向耶路撒冷进发,《圣经》记载:“有人报告大卫说,以色列人的心,都归向押沙龙了。
大卫就对耶路撒冷跟随他的臣仆说,我们要起来逃走。”于是,大卫带着忠于他的臣仆,匆匆逃离了耶路撒冷。
押沙龙领军进入了耶路撒冷,坐上了王位,但他没有听从亚希多弗的计谋,乘势追击大卫。
这让大卫王有了喘息的机会,并且召集他的元帅约押等将领率军勤王。这样,对押沙龙来说,一次扫荡残部的追击战,变成了两军对垒的阵地战。
更要命的是,他的对手,是久经沙场的约押元帅。
战斗在耶路撒冷北面的以法莲展开,押沙龙战败身亡。《圣经》记载:“那日阵亡的甚多,共有二万人。”
可谓血雨腥风。
大卫王重新回到了耶路撒冷的王宫,但失去了一个聪明能干的儿子,他并不快乐。
整个事件发展的进程中,有两个细节值得各位看官细品。
其一,当大卫王逃离耶路撒冷时,《圣经》记载:“王带着全家人出去了,但留下十个妃嫔看守宫殿。”为什么要留下十个嫔妃?
看到后面我们就明白了。押沙龙进入王宫后,亚希多弗对他说:“你父所留下的守宫殿的妃嫔,你可以与她们亲近”,不过亚希多弗要求由他率领大军追击大卫。
但坠入温柔乡的押沙龙否决了亚希多弗的计划,以致错失良机。由此可见,大卫对人性的洞悉,对儿子的德行的掌控。
耐人寻味的是,大卫回到耶路撒冷,就把这十个嫔妃打入了冷宫,这也能看出大卫自身人性的幽暗。
其二,在决战前夕,大卫再三叮嘱约押等将领,不得伤害押沙龙。《圣经》记载,“王嘱咐约押、亚比筛、以太说,你们要为我的缘故,宽待那少年人押沙龙。”
但是,在部下不敢动手杀死押沙龙时,约押亲手刺死了押沙龙。
约押为什么要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抗命刺杀押沙龙?
我们读到本文的后面就会明白:因为约押无法避免地卷入了王位之争。
并且,最终还是因为这次政治冒险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希伯来火并约押夺取押沙龙军队
大卫王是从便雅悯人的扫罗家族手中夺得王位的,所以,许多便雅悯人耿耿于怀。
乘着押沙龙谋反,他们也蠢蠢欲动。
当大卫从耶路撒冷出逃,奔上城东的橄榄山,已经是狼狈不堪,《圣经》形容他是“蒙头赤脚”。
一路上,就受到了便雅悯人示每等人的嘲笑和辱骂。
便雅悯人示巴趁大卫父子火并之际,联络除了大卫所在的犹大支派之外的其他以色列支派,联合反叛,企图夺回王位。
大卫刚刚平定儿子押沙龙的叛乱,惊魂甫定,却又遭此变故。此时,大卫充分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
押沙龙曾任命过一个元帅,叫亚玛撒。此时,大卫非但没有治亚玛撒的罪,反而继续任命他为元帅,让他收拾押沙龙的残部,来拱卫耶路撒冷。
接着,亚玛撒和约押在耶路撒冷西北的基遍会师,但亚玛撒遭约押暗算被刺身亡。
约押将两边人马合兵一处,追击示巴的叛乱武装,将其围困在一座城中。
最终,为了保住城池,城里人把示巴杀了,并向约押献上了示巴的首级。便雅悯人的反叛,终于在流血中被平定了。
这里又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在亚玛撒和约押会师的时候,亚玛撒出营迎接约押,约押热情地对亚玛撒说:“我兄弟,你好啊!”右手拢着亚玛撒的胡须和他亲嘴,左手却拿刀刺进了亚玛撒的腹部,亚玛撒当场毙命。
那么约押刺杀亚玛撒是自作主张还是有大卫王的密令?
尽管《圣经》没说,但紧接着,《圣经》记载:“约押回耶路撒冷到王那里。
约押作以色列全军的元帅。”杀了大卫王任命的元帅,约押反而被任命为全军的元帅,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端倪。
大卫王既有政治智慧和手腕,又洞悉人性,他还有一个优点:懂得亡羊补牢。
便雅悯支派策动的叛乱,让他明白,在和扫罗家族争夺王权的过程中,扫罗家族流的血,不但便雅悯人看见了,其他支派的以色列人也看见了。
于是,他把散落在外的扫罗王和和王子约拿单的遗骸,以及其他王族成员的遗骸,全部请回来,安葬在便雅悯的扫罗家族墓地。
尽管《圣经》没有记载安葬的具体情形,但作为一场收复人心的政治活动,场面想必是极为庄严和隆重的。
希伯来争立所罗门战胜亚多尼雅
王宫外面似乎摆平了,但王子之间的王位之争,仍然暗流涌动。
大卫早年在希伯伦为王时生有六个儿子,长子暗嫩和老三押沙龙已经死了。
次子基利押存在感很低,《圣经》没有记载其事迹。这样,老四亚多尼雅顺理成章地就有了想法。他结交了许多官员和祭司,尤其是他得到了元帅约押和祭司亚比亚他的支持。
大卫特别喜欢的女人是拔示巴,他和拔示巴生下了王子,叫所罗门。按说,所罗门是在大卫王迁都耶路撒冷之后出生的,在众王子中排行靠后,王位离他还是比较远的。
可是,大卫喜欢拔示巴啊,在和拔示巴卿卿我我的时候,曾承诺让所罗门继承王位。
但是,大卫王没有公开宣布过,这就埋下了祸根。
但,这仇,大卫到死都没有忘记。他对所罗门说:“你是聪明人,必知道怎样对他。使他白头见杀,流血下到阴间。”
也就是说,对约押的死刑,是立即执行;对示每的死刑,是缓期执行。
其实,这两件事,对所罗门来说,虽然极为重要,但都不是最重要的。谁对所罗门最有威胁?当然是他的四哥亚多尼雅。
也该亚多尼雅命绝。前面说过,大卫王老迈之时,有一个美童女亚比煞伺候他。亚多尼雅也是色令智昏,当不上王,想娶个美女过日子,就向所罗门求娶亚比煞。
这让所罗门有了借口:你今天求美女,明天就会求王位!立刻命人将亚多尼雅处死。
接下来,所罗门要完成父王的临终嘱咐了。
约押得知亚多尼雅被处死了,知道自己也将大难临头。他逃到上帝的帐幕(当时耶路撒冷的圣殿还没有建造),躲在祭坛旁,企图得到上帝的庇护。这当然没用,很快,所罗门以上帝的名义处死了约押。
接下来的倒霉蛋当然是示每了,他的死刑是“缓期执行”。所罗门把他软禁在耶路撒冷。不过,三年后,示每“犯错误”了,终于被处死。
《圣经》说:“这样,便坚定了所罗门的国位。”
尽管在争夺王位的过程中,没有发生流血,但为了巩固王位,登基后所罗门还是大开杀戒。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因为人性不变。
王权的诱惑是巨大的,王位传承和争夺,往往是你死我活,往往伴随着流血。不管是乱世,还是“盛世”。
王权的争夺,可以让希律王杀死自己的妻儿,可以让伦敦塔成为囚室和刑场。
王权的争夺,可以让“玄武门之变”、“烛影斧声”、“靖难之役”等眼花缭乱的历史剧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