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喀什7月4日电(刘欢)“一手拿锄开垦荒地,一手拿枪戍守边疆。”这是第一代兵团人的真实写照。跟随他们的脚步,有父女的传承,有夫妻的携手,有姐妹的守候……一代又一代的兵团人,留下了青春,留下了信仰。
父女传承:薪火相传无止熄
吐地·玉素甫,土生土长的“兵团二代”。年兵团建成之初,他的父母就加入了第三师叶城二牧场。按照爸爸的设想,他长大后,应该是帮着爸爸一起放羊,他的很多小伙伴后来就走上了这条道路。然而,妈妈的一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叶城二牧场场长吐地·玉素甫。
七岁那年,妈妈开始不断地动员他:“你去读书吧!学校特别好!”吐地·玉素甫有些懵懂,但还是去了。
经常在牧点生活的他,到了学校,很不适应。乍一见这么多人,有点害怕,也听不懂汉语。后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下,慢慢适应了学校的生活。
初中毕业后,吐地·玉素甫在牧场卫生所学了三年医学知识,随后在叶城二牧场的二连当卫生员,给两个牧区共62个牧点配药。背着药箱,骑着毛驴,他有时一走就是一天,到了牧民家里,才能吃口热乎饭。
从卫生员,到副连长,连长,再到林业站站长,叶城二牧场副场长,场长,吐地·玉素甫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工作也越来越忙。
曾有七次被调到更好的团场的机会,但吐地·玉素甫没有走,还是坚持留了下来。“在条件那么艰苦的情况下,父母都能坚持,我们为什么不能坚持?”
“吃得好,住得好,交通也改善了,每个连队都通上了公路。”在吐地·玉素甫看来,跟以前的生活相比,现在的条件已经很不错了。
叶城二牧场航拍图。
团场的人才工作,是吐地·玉素甫一直重视的问题。年,叶城二牧场搬到了现在的新场址,愿意留下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吐地·玉素甫经常跟年轻人讲当年的生活条件,鼓励年轻人留下来,还动员自己的一双儿女都留在了兵团。
女儿热玉兰·吐地,年从喀什卫校毕业,原本有机会医院工作,但爸爸不同意,于是回到了三师(驻地图木舒克市)的医院。结果爸爸还是不满意:“牧场很缺人,回来吧。”
对于爸爸的“安排”,热玉兰·吐地虽然回来了,但还是觉得“不公平”。“我在城市待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让我回到偏僻荒凉的牧场?”
热玉兰·吐地。
吐地·玉素甫却说,如果“如果场长的娃娃走了,连长的娃娃也走了,就更没人愿意留在这儿了。”
慢慢地,热玉兰·吐地想通了,“虽然放弃了城市的繁华,但是为了家乡的乡亲们做奉献,还是值得的。”
夫妻扎根:从此他乡是故乡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当记者来到叶城二牧场学校时,琅琅书声正从八年级的教室传出。
八年级的语文老师郭飞,个子不高,讲起课来却极富感染力,学生们在她的课堂上七嘴八舌,表现踊跃。
郭飞正在上课。
七年前的今天,身在山东的郭飞,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在兵团扎下根来,还成了家,生了子。
年7月,即将大学毕业的,郭飞从老师那里得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项目。了解了兵团的峥嵘岁月,她满怀激情地来到三师图木舒克市。
初到三师,郭飞在师部机关做一些轻松的文案工作,同期来的小伙伴羡慕不已。年轻的郭飞却主动向上级请示:“我要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随后,郭飞来到了三师条件最艰苦的叶城二牧场。
按照最初的计划,郭飞在兵团志愿服务一年,就会回老家。意想不到的是,她在叶城二牧场认识了来自陕西铜川的王进,展开了一段浪漫的爱情。
“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于是,两人决定一起留下来,考入了叶城二牧场学校。自此,教书育人,授业解惑。
郭飞与王进。
对于郭飞的妈妈来说,这个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她立马从山东赶到兵团。乘飞机、坐火车、搭汽车,辗转两天,到达牧场见到女儿时,郭飞的妈妈眼泪夺眶而出,拽着郭飞就要离开。
“我留下来的想法很坚决。用了各种‘手段’来说服妈妈。讲道理,撒娇,都用上了。”说服不了女儿,郭飞妈妈含泪走了。
当被问及“是否对父母有愧疚”时,郭飞和王进都难过起来。“只能尽量利用寒暑假,多回去看看父母。然而,回去的时间久了,会特别想念牧场。因为,叶城二牧场已经成为我俩的家。”说着说着,两人相视而笑。
叶城二牧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没有商场,没有淘宝,没有外卖,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年轻人如何活下去?郭飞自言,擅长在“柴火堆里找出玫瑰花”。
郭飞是个“文艺”女青年,喜欢写作、摄影。虽然年年岁岁花相似,但是每一年,她都能看到不同的风景。每次把拍摄的杏花、格桑花等美景发到朋友圈时,很多好友都羡慕不已。
新鲜感让郭飞总感觉自己刚来到牧场,然而,当她教过的学生也开始进入工作岗位,她才感到了时光飞逝,岁月匆匆。“呵,七年过去了。”
周末,是小两口的温馨时刻。两人有时会在家里悠哉游哉,有时会到县城逛逛街,买回来一周甚至两周的菜。因为牧场距离公交站有点距离,两人特意买了一个自行车。当王进骑着车,郭飞坐在后座,两人从坡上滑翔而下的时候,内心无比快乐。
只有谈到自己的学生时,郭飞的脸上才能感觉到一丝凝重。“孩子们的发音很难纠正,课堂纪律难保持,语文视野比较狭窄,因为家长不重视,家校联系也很难进行。”
郭飞和学生一起参加升旗仪式。
对此,郭飞不厌其烦地一点点纠正发音,提醒孩子们注意自律,还常常利用网络给孩子们介绍外面的世界,也会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等方式,提醒家长要重视孩子们的学习。
谈到近期的小目标,郭飞说,希望成为三师的名师。这个爱笑的女孩,运气应该不会差。
姐妹守候:十项全能“女汉子”
从小一起长大,在一个班读书,还坐过同桌,毕业后又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叶城二牧场三连的古再丽·艾依迪尔和古再丽努尔·阿布拉之间的缘分,妙不可言。
两个姑娘都是本地人,从石河子大学护理学校毕业后,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来到三连。
远离都市,距离最近的县城也要5小时车程;没有自来水,要到河里去打水;没有长明电,一到晚上就抹黑。
刚来到三连时,两个姑娘各种不适应,一遇到难处就觉得委屈,想爸爸,想妈妈,还发脾气,觉得自己“一天都待不下去”。
古再丽·艾依迪尔和古再丽努尔·阿布拉。
古再丽甚至每天晚上都做噩梦,漫漫长夜,都是古再丽努尔在旁边安慰她。
时任三连党支部书记的刘前东,跟这两位姑娘的父亲是老相识,把两人当女儿一般看待。为了留下她俩,刘前东煞费苦心。每回下山,他都自掏腰包给她俩买吃的用的,时不时就给她俩做心理工作,一去牧点巡逻就带着她俩,让她俩帮助牧民,找到自己的价值。
慢慢地,原本在家连被子都不叠的“千金小姐”,逐渐变成了“女汉子”。做饭、洗衣服、修水龙头、装灯泡、骑驴、剪羊毛、搬蜂窝煤,她俩已练就了“十八般武艺”。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能看到她俩的身影。
对于古再丽来说,最困难的应该就是剪羊毛了。剪羊毛需要一个人抓住羊,一个人剪,剪刀下得要稳准狠,一个不小心,不是人受伤,就是羊受伤。一只羊剪完,头上衣服上全是毛,甚至眼睛里也都是毛,苦不堪言。然而,即便是难,每到剪毛季,古再丽都要挨家挨户地去帮忙。
古再丽努尔最发怵的,则是骑毛驴。因为常常要去牧点巡逻,毛驴是连队的常用交通工具。但古再丽努尔只要骑一会儿,大腿就会被磨疼。有时,骑毛驴40分钟的路程,她宁愿走一个半小时。一天走下来,浑身酸痛。
古再丽·艾依迪尔和古再丽努尔·阿布拉。
如今,两人在连队主要负责工会、妇联、民族团结的工作:教牧民唱国歌、跳现代舞,向女性牧民宣传妇女知识,教她们化妆,帮助牧民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只要有她们在的地方,就有欢笑。
谈及未来,古再丽努尔说:“只要连队需要我们,牧民需要我们,我还会继续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