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召结婚风俗

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南召结婚风俗

俗语说“十里不同俗”。故乡的婚俗由于地域差异和时代的发展,其具体内容和形式也各有不同,但其主要习俗还是一致的。根据六十多年来我的亲历、亲见、亲闻把故乡的婚俗(汉族)记录下来。(一)提亲定婚

提亲,就是介绍对象。方言叫给某某提个头,或给某某说个头。提亲的形式较多,有媒人根据自己掌握的男、女双方的情况,主动说合的;有男方或女方把自家的情况介绍给媒人并提出一定的要求,让媒人选择说合的;也有男女双方都有意,但碍于没个中间人,于是就找个“媒人”作桥梁;当然也有自由恋爱的。过去有专职媒人,现在有婚介公司。

相亲。媒人把双方各自的情况向对方作以介绍,双方都表示可以往下进行时,媒人便约男女双方到某一方或某一地点,见见面,给双方一个进一步交谈了解的机会。见面后如有一方认为不满意,便向媒人婉转地交待不再继续了;如果双方都还满意,男女通过媒人相约或互约,继续深入了解。其间,有的家长也参与进去了。

定亲,就是把这桩婚姻关系明确地固定下来。故乡叫做“下定指”(下定金)、“丢定指”。近些年,定亲时由男方根据女方来相女婿的人数(女方亲友)安排几桌丰盛的酒宴,双方还互赠信物。

择好。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工作特点和性质等,多由男方找人选择良辰吉日。有的女方也要选择,最后确定一个吉日;也有不找别人,而由男女双方一起商定的,自己感觉哪个日子好就行。细密的还讲究什么属相的人去迎娶,什么时间拜天地等。总之以喜庆吉利为宗旨。

男女双方共同准备的是,拍照男女合影照,到民政部门进行婚姻登记并领取结婚证。早先乡村中结婚,只要由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参加,举行个婚礼,再摆上几桌酒宴(俗称拉几桌)就行了。

娶亲的人员按新郎家的要求挑选“属相”适当的人员。去的人员只能为单数,回来时为双数。具体分工与责任为:

领队,俗称“架红毡的”。该人具有一定的办事能力,懂得习俗,善于交际,负责整个娶亲事宜。其最明显的特征是把叠好的红毡搭在肩头或挎在手臂上。过去是真正的红色羊毛毡,现在一般都用约一米见方的红布所代替。使用红毡,一来显示喜庆,二来路上如果遇到迎面而来的娶亲队伍,架红毡的就要上前打招呼,并交换提前准备好的带有双囍字的手帕;如果遇到迎面而来的是送葬队伍,架红毡的则用红毡遮挡一下,让花轿过去。(端挑盘的)往桌上端上“红肉拼盘”时,架红毡的应往挑盘中放上“封子”,俗称“下厨礼”,这是给厨师和端挑盘的红包,每人一份。架红毡的还要负责回来路上贴“喜帖”,喜帖是用小正方红纸,在对角线正中写上喜字,贴在沿途路旁的大树上、墙上、建筑物上。路程远的带八十一个,路程近的带四十九个即可。领队的负责整个娶亲事宜,娘家邻里及路途中有人讨要喜糖、喜烟的,均由领队安排。

娶女客,挑选既符合属相要求又儿女双全的女性。她出发时带上用对方红布包起来的“上轿衣、上轿鞋”;有的还要带上一束花,新娘上轿后用手擎着放在脸前。回来时带上用红布包的娘家陪送的木梳、镜子、洗脸盆,近年来还有热水瓶等。如用牛车迎娶时,娶女客应坐在新娘子的前面。过去的上轿衣是花冠、裙子,相当于现代的婚纱,近时是旗袍或新衣服。上轿鞋一般为绿色,上轿时换上。过去是拜了天地回到洞房,由婆家人把新红鞋送来换上,新娘子得给送鞋人发红包。新娘子的上轿鞋会被人抢走的,据说穿了新娘子的上轿鞋脚不痛。现在是下车时就把鞋换了,同样是新娘子要给送鞋人发红包。挑“水礼”和放鞭炮的。“水礼”和“离娘肉”是娶亲时必带的。“水礼”就是用一小瓶子装上水,用红线拴着悬挂在一细木棍的一端,娶亲人挑着到娘家,换水后再挑回来,俗称“挑水礼”,其来历和寓意不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由于当时玻璃制品很少,所用的是瓷质小瓶,一般用妇女们护发用的“柏油”瓶,高约二十厘米,直径约四厘米的细颈瓷瓶。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今,这一习俗已消失,但“水礼”一词演用至今。“离娘肉”是一块最起码有两根肋骨的猪肉“礼条”,并在中部围贴一红纸条。闺女是娘的心头肉,一出嫁就要离开娘亲了,未免难以舍离,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人们就采用了这一办法。现在说的“水礼”已非原意,而是指娶亲时所带的礼品。除了“离娘肉”之外,各地有所不同,一般的有烟、酒、糖包、糖果等;有的还带两棵连根的葱、两棵连根的艾;一把芹菜,一些豆芽;有的还带羊头……挑水礼的兼顾放鞭炮,过去所放的炮是论捆的,一捆有四五十个,个头大一点,一次燃放一个,现在这种单个的炮没有了。鞭是论挂的,由许多个头小的炮编在一起,有五十响、一百响、三百响、五百响、一千响…还有万子头等。娶亲时催促新娘上轿、起轿、过村穿店、过河过桥、遇到大树庙宇以及给家里报喜信都要燃放鞭炮,既喜庆又避邪。

车、轿的安排。二十世六十年代之前,由于条件所限,乡村里花轿很少,一般是用一种叫“黑蓝头”的轿子,是四人抬的;大多是使用铁轮牛车,就是在车体的“车押栏”处,用三根柔软的细木棍或竹片,搭成半园形,用新苇席罩上,外面用红色绳子固定起来,象江南的乌篷船似的,称为“席布栏儿车”,牛把式在车抬辕和牛角上贴上喜帖,就成了新媳妇的花车了。后来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有用拖拉机的、有用农用车的,如今连牛车的影子都找不到,都用轿车了。条件不同,地域不同,婚车的布置也各有千秋。抬箱桌的。过去由于交通条件所限,娘家陪送的箱子、桌子、柜子、菜柜等家具需男方在结婚当天去抬,去抬运的人称“抬箱桌的”,或“抬嫁妆的”。他们用红绳子和扁担把贴着红囍字的嫁妆固定牢,抬着跟随在轿子或婚车后面。

还需要提及的:

1.凡是娶亲人员出发前都要在男方家吃饭,不能空嘴,到女方家仍要入席就餐。男女双方都会给他们封封子(发红包)。

2.领队应带足够的香烟、糖果、鞭炮和应急用的现金。

3.如果新娘子正处在例假期间,娶亲人应多带一块对方红布送给新娘子。

4.娶亲队伍来回的路线最好不要重复。起码应选择一段不重复的路程,寓意不走回头路。

(四)迎亲

当娶亲的队伍出发后,迎亲的事情就忙开了。贴婚联。在新房及各房间和院门的门框处贴上婚联,门板上贴上大红喜字。布置天地桌。根据居住环境和方位在院中摆放天地桌,桌后挂一花床单为背景,中间贴一大红囍字,旁边贴一用红纸写成的典礼仪程,上面挂着横幅;天地桌桌面上铺一花床单,现在上面放两瓶花和一面镜子,寓意平(瓶)安光景(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天地桌旁放一个斗(测容量),斗内装有五谷粮,斗口处用红纸封着;斗内插有尺子(测长度)、杆秤(测重量)、算盘、剪子、织布用的缯、桌面上放镜子,其中的斗、尺、秤、剪、算盘、镜子,就是“三媒六证”中的“六证”。天地桌前铺一席子,以供新人跪拜时使用;放两把椅子或一条长凳,供男方父母坐下受礼。现在还有音响、礼炮、礼花等,更增加了喜庆气氛。支礼单桌。桌面上放有糖果(喜糖)、香烟(喜烟)招待亲朋好友和来宾;由“大笔先”写礼单(在礼单上落下姓名及礼金数目),礼金则由“掌包的”暂时收存。逐一安排落实接婚车、婚礼进行时放鞭炮的人;接待娘家送客的人;给新娘子送鞋、端洗脸水、端饭、装枕头、撕窗花、挂门帘的人;卸车搬家具的人,招待司机的人,以及他们各自的具体事宜。婚车到家,由接待人员把娘家来的送客引导到事先安排好的处所,歇息、抽烟、喝茶、聊天。婚车在迎亲的鞭炮声中停稳后,由新郎打开车门,送上胸花;送鞋的送上鞋子,新娘给送鞋人发红包;换鞋后由新郎搀手或背或抱与新娘一起到天地桌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婚车(轿)到达院门外停稳后,车(轿)前两旁各放一束粟(小谷子)秸秆,内置鞭炮,进行燃放;另有一人一手用火钳子夹一烧红的犁铧,一手掂一水壶,绕婚车(轿)正转三圈,再倒转三圈,边跑边向犁铧上浇水。新娘下车(轿)时用“口袋”铺地(口袋,是用帆布制成宽约四十厘米,长约一米六七,用来盛装粮食的袋子)。就是用两条口袋相连接铺在地上,新娘子下车走在上面,当走过第一条口袋到达第二条口袋上时,第一条口袋就被“转口袋的人”拿掉,并迅速转到第二条口袋前面铺在地上,转换传递,不让新娘子的脚着地,相当于现在铺的红地毯。婚礼在司仪的主持下进行,典礼的仪程大体相同,这就看司仪的个人水平和掌控了。当新人“拜高堂”时,男方的父母坐在天地桌前,这时就有好事的向他(她)们脸上抹黑色的物质,如锅烟灰、鞋油、油墨、印泥等,俗称“打花脸”,或叫“抹花脸”,这也是一种热闹吉庆的方式。同时新娘子在拜高堂时叫爸、妈,公婆要给新娘子发红包,称为“该口费”。当进行到“夫妻交拜”时,新郎的朋友们会各使招数来嬉戏新郎和新娘。过去有的司仪还会按礼单逐个念出贺礼人的名子和称呼,让新人逐一拜谢,现在基本上不设这一项。当婚礼进行到“夫妻携手入洞房”时,就交由好事的年青人热闹去了。当把新娘子拥入洞房还有如下事情要办:有人端来洗脸水,新娘子要给端水人发红包,并表示性地洗一下;有人端来两碗荷包蛋面汤(小碗盛,大碗扣)和两双筷子,新娘子要给端饭的人发红包,并应把上面的碗掀开,用筷子把鸡蛋夹开见到蛋黄,寓意“开怀(黄儿)生子”。有人帮助撕窗花、装枕头、挂门帘,新娘子都要发红包。新娘子还要把床上反铺的席子翻过来。从前,当新房中这些事情办完后,由女主事领着新娘子到厨房,让新娘子把已擀好的面皮切成面条,切几刀即可;但在叠好的面皮中有的会放入筷子,有的会夹些棉纸,机灵的新娘子会把面皮展开,取出异物,重新叠好再切,一来避免出丑,二来也显示新娘子的“刀口”和厨艺。现在已无此项了。二十一世纪以来,婚庆礼仪公司应运而生,大都由婚庆礼仪公司来操办了。(五)婚宴婚礼后,由新郎家设酒宴招待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宴席俗称“整场儿”,其丰盛程度以“厚”、“薄”来分,丰盛的称“场儿厚”,差点的称“场儿薄”。宴席的内容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的整场儿是:先上八个菜,这八个菜一般是四荤四素,或称四热四凉;再上点馍(馒头)吃,这叫做“先垫一垫”,接着就是猜拳行令喝酒。那时无有瓶装酒,都是打些散酒,上桌前先加加温,有专门温酒的人;基本上等到娘家人说该上菜了,再上菜。一般是五个大件,旧称“拼盘”,四咸一甜,多为条子肉、肘子(或蒸牛肉、蒸羊肉、黄香肉等)、鸡、鱼(糖醋、清蒸)、蒸八宝米(俗称:米拉筋);每上一个大件,接着上两个汤,以咸为主,也有酸的(俗称:酸汤儿);米拉筋之后是两个甜汤。最后再上五碗菜吃米饭,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就省掉五碗菜的程序了。上大件时第一个必定是“红肉拼盘”,端上来时,娘家带队的人需给厨师和端挑盘的发红包,把红包放在挑盘中,俗称“下厨礼”。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生活节奏加快,酒宴也相应的进行了改变:先上十个菜(含三个大件),吃馒头垫一下,再上四个下酒的素菜,进行喝酒。然后上汤、鱼、甜米、甜汤。把原来需要四个钟头的婚宴缩短到不足两个钟头。敬酒,由架红毡的带领新郎、新娘到席间给每位来宾敬酒,俗称喝喜酒;娘家席上有的只允许新郎去敬酒。当然公公、婆子也要去逐一敬酒。这时爱热闹的人又会给他俩抹花脸,以增加喜庆气氛。席间有专人负责烟酒的供应和发放,以满足客人之需。还有专人进行来客登记,即给每个酒席桌上发一红纸条——“澄客单”,把参加婚宴的人员名子登记一下,收集起来,席后与礼单对照;如有未参加者,再发请帖,另约时间进行招待。送客送客。新郎新娘及新郎的父母及主要接待人员的在宴席结束时,等待在婚宴的出口处,以便送别客人。送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新郎家的亲朋好友,给主人家打个招呼就辞行了。另一部分则是新娘子家来的客人,散席后要到新郎家喝茶抽烟叙家常,这叫“会亲家”,由女方领队的与公婆双方互谦一番,事毕男方还要给客人发“回赠礼”,一般是红包、毛巾(或手帕)、香皂、香烟。更重要的是在会亲家时,还有“赎鈅匙”,就是新娘子的嫂子(或兄弟),把新娘子所带来的箱子鈅匙交给婆子,婆子要回赠一较重的红包。当然婆子还是把鈅匙交给了新媳妇。而后公婆及有关人员送客人启程。闹房在乡村,结婚当天及以后两天,晚饭后准备几个下酒菜,乡邻们会来喝喜酒、闹新房。现在这一习俗基本上已取消。回娘家婚后三天或七天,娘家会来人把闺女叫回家,婆家要用“整场儿”进行招待,并根据来人多少和男女分开的原则进行安排。饭后新娘子跟娘家人一起回去。过去有住七还八之说,即回娘家要住上八天,再由婆家派人把新娘子叫回。同时,新媳妇回来时,会带上给公公、婆婆及新郎等做的新鞋,现在都是买的,这叫“扎根鞋”。当然也显示了新娘子的孝心和针线活的水平。送礼回门婚后过第一个春节时,新郎需给新娘家至亲和媒人送礼。礼品基本上是:一块大肉礼条,并用红纸条围贴在中间,一只猪前腿,一条鱼,一包糖(包上放一红纸条),俗称“四色礼”。一般是在节前送去,也有节后送的。给媒人送礼称为“谢大媒”,感谢媒人牵线搭桥;有的还会给媒人送双鞋,感谢媒人为二人的婚事跑腿操劳了。大年初一过后,新女婿随新娘一起回娘家,这次叫“回门”。由娘家受礼户轮流“待新客”,一般是谁受礼谁安排“整场儿”招待,并发红包。待客的主人家一般还会请来老女婿来陪新女婿。过去男方还会选一机灵能喝酒的陪同前往,俗称“歪脖客”,其任务是保护新女婿,因为娘家嫂子们会上演许多恶作剧,如把奶水挤到茶水中让新女婿喝,把饺子中包上辣椒让新女婿吃,喝酒时想把新女婿灌醉等,这些都需由歪脖客挡驾。至此,整个婚礼才算完成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73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