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演出现场俯拍全景
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于今年10月19日至11月22日在沪举办。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延伸,首个北方分会场,也是首次在八月份举办的分会场——内蒙古分会场将伴随着8月25日上海歌舞团《朱鹮》演出而落下帷幕。
从8月15日“草原之声廖昌永独唱音乐会”开幕分会场活动以来,10天之中,上海的艺术家有了一次极为难忘的经历。他们深入草原走进基层,来到“乌兰牧骑”诞生地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牧区,向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的老队员们学习交流,为牧民演出。体验了什么叫“乌兰牧骑”精神,也尝试真真切切的做了回“红色文艺轻骑兵”。
开幕演唱会
廖昌永
一场难忘的交流座谈: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
在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走遍了内蒙古大草原的角角落落,把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送到了牧民身边。他们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玛奈乌兰牧骑”,也就是“我们的乌兰牧骑”。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肯定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而此次艺术节内蒙古分会场之际,上海艺术团特地来到“乌兰牧骑”诞生地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和当地乌兰牧骑的老队员一起交流学习,举行了一次“不忘初心种文化,全心全意为人民”交流座谈会。
乌兰牧骑交流座谈会现场
“乌兰牧骑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勒勒车一起歌唱在大草原上。露天演出是我们的常态,平坦的草地、流动的白云就是舞台和背景,有时还有雷、电、风、雨、雪的特效,但乌兰牧骑有一句口号:观众不走,演出不停!所以,顶风冒雪的不仅是乌兰牧骑队员,还有热情的观众。冬天大雪中抛锚推车,夏天演出中搏斗蚊虫,这些都是常事。”
乌兰牧骑现任队长孟克吉日嘎拉一番开场介绍就打动了在场很多人,他说,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是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始建于年6月17日,现有47名演职人员。60多年来,乌兰牧骑始终坚持不懈的为农牧民服务、任充分发挥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四大功能。
“从内心来讲,不怕苦、不怕累就是我们的精气神,现在,我们每年深入农牧区演出多场,行程2万多里,春风、夏草、秋雨、冬雪都熟悉了我们的蒙古袍、马头琴和演出车,队员的足迹遍布全旗的每一寸土地,’不落下一个浩特,不落一个蒙古包’是我们最简单的承诺。
8月16日演出现场
8月16日演出现场图
而巴图朝鲁、斯琴高娃2名老队员回顾了当年乌兰牧骑建队初期的动人故事和风雨历程,更是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巴图朝鲁老人年就加入了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并曾经在年代担任了队长。他回忆乌兰牧骑初创时,所有队员都一心一意为老百姓服务,他们和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剪羊毛。为了不脱离群众,下乡时绝对不允许带饼干和零食。他们的作品都是从牧民的生活中提取而来,很多甚至从牧民自己的歌舞创作中改编。年代初,乌兰牧骑一度面临解散,正是草原牧民真诚的情感,才保护并保留了草原上这一支支文艺轻骑兵。
而面对上海的文艺工作者,巴图朝鲁更是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当年来到上海,获得上海文艺工作者无私帮助的往事。年,有感于牧区的孩子缺乏学前教育,巴图朝鲁揣着自治区文化厅给的一万元,带着3个队员来到上海木偶剧团,住在南京路地下室的旅店,向上海的木偶艺术家们学习了5个木偶小戏。当时,上海木偶剧团的艺术家们对教学倾囊相授,只收取了帮助乌兰牧骑制作木偶的工本费。带着这5个木偶小戏回到草原,巴图朝鲁和他的乌兰牧骑为无数草原的孩子们带去了童年的欢乐,也由此获得了“流动式的幼儿园”的美誉。
这些朴实无华的故事,让在场上海艺术团的成员们深受感动。上海的90后作曲家龚天鹏的感触就尤为深刻。他由衷地说,这些蒙古族艺术工作者的故事实在太触动我,他们这种深入群众生活中去,“观众不走、我们不停”的艺术初心,对都市里的文艺工作者来说,真的太难做到。现在很多同行会沉迷于小众的圈子文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