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吗太小看中国了

一:西方的认知

“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句话最早由美国政治学家白鲁恂提出。

他在年所作《中国政治的精髓》一书中,对此就有相关表述。

白鲁恂认为:中国政治的主要问题,在于政权无法调和中华文明已经载入史册的辉煌成就同当下社会要求急剧进步的心态。

后来,亨廷顿在年所作《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又进一步深化了这个说法,影响很大。

亨廷顿认为:中国表面上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是一个文明,也正是因为他们完整传承的文化体系,所以他们才能够在最危难的关头,如同沉睡的雄狮,苏醒过来,最后走出困境,重回巅峰。

“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句话能够持续发酵,源自于现任复旦大学客座教授马丁·雅克。

这位英国学者,从年起,就出版了多部谈论东西方问题的专著,深受国人喜爱,仍是一位著名的“中吹”。

他在一次演讲中多次提到“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句话,“文明”这个词汇远比国家要高级得多,让许多国人感到振奋,并高度认可这句话。

他认为:国家被视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和守护者,在国家的诸多责任里,最重要的是维护中华文明的统一,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责任。

二:不要被忽悠

如果中国人,很喜欢“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句话,那就被忽悠了。

中国人和西方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中国人的解读是“再度复兴”,西方人的解读是“停滞、循环、守旧”。

为什么这么说呢?想弄清楚背后逻辑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李约瑟难题》以及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所著的《文明史纲》。

按照西方政治家以及史学家的逻辑和认知,中世纪的西欧文明各国,就是“伪装成国家的庄园”。同样的,近现代西方各国,就是“伪装成国家的垄断公司”。

其所有的终极目的,就是“西方中心论”,有意将其他文明打压成二流三流的文明。他们的用心,是非常不友好的。

什么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意图是什么?很明显,这句话就是说,要成为正常国家,就得按照西方的逻辑,分、再分,变成一堆的国家。这种用心,不仅不友好,甚至很可恶。

用和平精英这个游戏的常用语来说:不是我菜,是我被针对了。

问题的核心,是西欧文明,所处地理位置,都是后来才被开发起来的蛮荒之地,他们前身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生存成本压力极大,依赖于征服与掠夺来维持生存。

他们缺乏构建大型共同体的能力,他们对国家和文明的理解实际上是政权和文化,既暴力又冰冷。生存成本高,生存压力大,所带来的,是因为西欧文明的组织能力很弱。

构建国家的模式,要么是传统的血缘联系,如民族国家这样的政体。要么是,依赖于政治正确,依靠意识形态,组织或者维持一个像美国那么大规模的国家。联邦政体,实际上就是“伪装成国家的省、州、市”。

三:太小看中国

说中国是一个文明,显然太小看中国了。在我前面的发文《大一统究竟是什么意思》以及《为何大一统是中国专属》中,就分析了中国人的国家观以及世界观。

总结来说,分为三点:

首先,“大一统”既是一种国家观念,也是一种世界观。“大一统”并没有准确而具体的内容,其目的就是将已知世界归入到一个正统王朝的统治之下,以减少不同地域,不同生产方式之间的冲突,以实现共赢共存。

无论是名义上归于一个王朝的统治之下,还是实际上归于其统治之下,尽可能地减少战争的爆发,才是目的所在。

其次,“大一统”是与中华文明共生共存的,其概念是不断发展的。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生产方式,中国特有的地理格局都能够为物质资料生产提供必要的自然条件,并由此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强劲增长。

最后,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强劲增长,从而使得中原地区成为技术输出和人口输出的中心。人口输出到哪里,就能带去先进的技术,就能够给哪个地区带去财富,并促进该地区的发展。

古代中国版图的扩张,不是通过战争取得的,而是在反抗入侵中取得的。为了消除战争,才会把发起战争的地区纳入版图。

现在中国人走出去,为亚非拉各个发展中国家,修建更加先进的基础设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是很明显的技术换资源,是互利共赢的。和平崛起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的,不是自我吹嘘的。

这使得很多发展起来的国家,又重新恢复了对中国古代王朝的称呼“天朝”。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谢和拥护。

古代中国建立起庞大的中华文明朝贡体系,不是依靠武力,而是依靠西方人看不惯的“朝贡贸易”。这种朝贡贸易,是互利共赢的。

近现代的西方列强,都是依靠技术垄断,进行不对等的贸易,对发展中国家肆意地剪羊毛。反而恶意攻击互利共赢的贸易,大肆宣传所谓的威胁论以及阴谋论。

国家,文明,这两种称呼,都小看中国了。古代中国从来就没有国家和文明这种说法,所有的典籍,一再重复的观点是“天下”。

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不是藩国,便是郡县。整个天下,整个世界,本来就是统一的,不需要征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能力的问题。是郡县多一些好,还是藩国多一些好。

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国家就是藩国,文明就是郡县。蛮荒地区设立藩国,文明地区设立郡县。

郡县与藩国的数量,是古代帝王管理能力的直接表现。郡县越多,文明区域越大,这是文治。藩国越多,战争越少,这是武功。

在古代,从来没有一个王朝用“中国”作为国家的正式名称,因为“中国”是管理整个天下的代名词。

“逐鹿中原,争霸天下”这句话,其意思就是说:只要进入了中原,就获得了管理整个天下的法理。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古代中国的“大一统”观念,在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侵蚀下,变得越来越说不清楚。

说中国是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文明,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这显然是某些蛮族不开化的表现。

在清朝末年,这种中外思想碰撞的情况很多。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在接受了西方所制定的世界体系之后,在接受了西方民族主义观念之后,再回顾那段历史,最大的感受就是清朝人太自大了。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清朝末年,有一批西学堂的学生,在孙中山先生的感召下,前往乡村,宣传革命思想。有一个农民,是这么回答的:你是中国人,可以革命,我不是中国人,没有办法革命。

这个故事的具体内容忘记了,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对于这个清朝的农民来说,那批学生在他眼里是读书的文明人,在以后是要当官的,具有管理整个社会的资格。

对于清朝的农民来说,具有管理社会资格的一批人就是“中国人”,他只是一个人种田的,是听从管理的,不是“中国人”,不具备革命的资格。

这样的一个思想观念下,在清朝末年,形成了一个老百姓怕官员,官员怕洋人,洋人又怕老百姓的怪现象。官员怕洋人,让清朝官员在老百姓眼里的“中国人形象”迅速崩塌,也为后续风起云涌的革命大潮奠定了思想基础。

为此,清朝人的观念依然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的意思,就是管理天下的法理,“中国人”就是管理天下的那些读书人,“中国人”直接管理的郡县,就是在读书人礼乐教化之下的“中国”。

说中国是一个国家,放在清朝,就等于是说清朝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也是一个藩国。藩国,明显就是没有文明开化的蛮荒地区。

说中国是一个文明,放在清朝,就等于是说那些蛮荒地区的洋人在拒绝文明开化,自绝于“中国”之外。

在古代,“中国”是国家和文明的综合体,是管理天下的代名词。具体的世界体系,就是朝贡体系,内则郡县,外则藩国。

近代以后,各种词汇的意义逐渐发生改变,逐渐西化。很多事情,也就弄得没有办法说清楚了。

总结来说:不要再玩文字游戏了。现在的中国,就是一个现代国家,不是文明。这区别于中华文明,两者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现代国家,后者则包括了五千年漫长的文明进程。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朝贡体系瓦解,以往的藩国都成为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西方殖民体系瓦解之后,成为了现代国家,深受西方世界观的影响。

这种情况下,中华文明的区域,只剩下了清朝直接纳入行政管辖的郡县了。成为现代国家后,中华文明与现代国家,在地理范围上高度重合。看上去是一个事物,实际上是两种概念。

西方世界,依靠殖民掠夺建立起来的科技优势以及经济优势,在进入21世纪后,已经逐渐丧失。这让他们很恐慌。

在文化上,在思想解放上,西方世界已经全面落后。中华文明极具包容,能够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长处。西欧文明则很狭隘,还在鼓吹他们那种“垄断的民主和自由”。

不信奉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西方世界,注定无法在思想文化的解放上取得进步,他们的思想文化已经成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阻碍,资本主义已经走向了注定消亡的道路。

一次疫情,已经扯掉了他们所谓“民主、独立、自由、人权”的遮羞布。

四:天下观的形成

清朝末年,中国丧失了大概丧失了四分之一的疆域。首先是被沙俄割占,其次是外蒙独立,最后是原来的藩属国在英法两国的殖民下进行了侵占。

清朝时期,中国有万平方公里的疆域版图,还有几十个藩属国。到了现在,疆域版图只有万平方公里。

清朝版图是中国历朝历代最完美的版图形态,其边境线基本上与东亚的地理界线重合,是最稳固的版图形态。四分之一的疆域,让人痛心疾首。

比较庆幸的是,即便历经近代百年战火,中国依然维持着帝国时代最基本的版图形态。没有像莫卧儿帝国、奥斯曼帝国那般被完全肢解。也不会有前苏联以及南斯拉夫那样的风险。

这种幸运,来源于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来源于“大一统”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来源于“大一统”思想观念与中华文明共生共存。

究其根源,还是要回到社会运行成本上来。近代百年,没有那一片土地,有脱离大一统的想法,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竭尽全力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

“大一统”思想凝聚之下的民族大团结,这在其他国家、其他文明是看不到的。其他国家,其他文明,一旦遭遇危机,都是大难临头各自飞。

社会运行成本,包括人口生产的成本以及物资生产的成本。这两大成本,也称之为生存成本与生产成本,是一个文明社会人力、物力、财力来源的起点。

关于各个地区的社会运行成本,在前面的发文《经济链分析法与城市变迁、精神诉求与个人选择》中进行详细的论述。

总结来说:

1.东北和草原,生存成本与生产成本双高。不利于人口增长,有利于社会分工。不利于农牧业以及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军工业的发展。

2.河西走廊、新疆、青藏高原,生存成本高,生产成本低。不利于人口的自然增长,有利于人口的机械增长。不利于农牧业的发展,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3.北方中原地区,生存成本低,生产成本高。有利于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利于人口的机械增长。有利于工业的发展,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4.南方地区,生存成本与生产双低。有利于人口增长,不利于社会分工。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5.岭南地区,生存成本高,生产成本低。不利于人口的自然增长,有利于人口的机械增长。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这五大板块,各个地区的生存成本与生产成本高低不同,使得各个地区社会运行的成本不同,发展的社会生产也各不相同,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与缺点互补,相互依存,从而形成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凝聚力,无论是哪一片地区都无法单独发展。

这样的地理格局,东西经度,南北纬度,跨度都非常大,纵横九万里。有着不同的生产方式,有着不同的自然资源,这决定了历史上中国,所有的事物基本上都是向内求。

其中,中原地区,生存成本极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极高。同时,生产成本较高,技术,特别是工程技术先进发达。为各个地区提供着有技术的人口,从而形成强大的核心。这便是天下观的起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文明区域的扩大,中原地区有技术的人口向周边扩散。历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各个地区相互依存,各个民族相互融合,天下观最终形成。

五:总结

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不是。从现代国家的角度看,中国就是一个国家。从中华文明的视角看,中国既不是国家,也不是文明,而是国家和文明的综合体,是双属性的存在。

这种双属性,带来的好处是:

1.中华文明是当今世界唯一的原生文明。

2.中国是唯一没有中断文明传承的国度。

3.中国是唯一通过自身革新推动文明时代演进的国度。

4.中华文明是唯一具有自主实现文明时代演进的文明。

5.中华文明传承不息,直到永远。

这五大好处,对于中国来说,意味着能够再次复兴,再次复兴也是历史常态。对于其他文明国度来说,意味着未来世界他们有可能不再存在,他们只是中国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所遇到的一个过客。

在秦始皇完成大一统,中国展示着大一统帝国强盛的时候,西欧文明各国还不知道在哪里,他们所处的地区,还只是游牧部族活动的蛮荒之地。

现在,中国再次崛起,中华文明再次复兴。而曾经与中华文明并列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罗马文明等等,早已经消失于历史的烟云之中。

在未来世界,中国还要与外星文明竞争。而现在与中国竞争的那些文明国度,他们有没有这个机会,很难说。

毕竟,在他们的文化意识中,一次次的世界末日,才是历史常态。

全文完,感谢阅读,期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1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