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6日,在辽宁省抚顺市月牙岛生态公园的月牙湾广场,举办了一场题为《庆“盟友情深群”建群五周年暨乌兰牧骑成立一周年庆典》大型活动。
而这次活动,聚齐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名当年的知青战友。
大会由著名主持人杜玉平主持,他当年也是昭盟知青的骄傲,由于洪亮而又富有磁性的嗓音,他一开口,很多人就知道他是谁了。
昭盟的故事还有很多,其中有一位女性也令人难忘,她便是王冬梅,那些年,她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辽阔的草原。
王冬梅的壮阔故事
其实,若真是按照出生地来算户籍的话,王冬梅不算东北人,她于年出生在南京,之后在哈尔滨读的小学,后来去了大连读中学。
在大连市56中读书的时候,王冬梅是班级里的团支部书记,这个学校在旅顺口,王冬梅身边的很多同学,都是旅顺驻军家的军人子弟,他们也是一批有着远大志向的青年。
当时的远大理想,就是去农村去,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可王冬梅等人觉得,旅顺周边的农村不是自己的我最佳选择,自己应该去远方,远方究竟有多远,在中学阶段的王冬梅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由于王冬梅也在哈尔滨待过一段时间,她也听说了黑龙江北大荒有生产运动,于是她和朋友们商量了一下,要不然就去那里吧。
没来得及细想,几个人连夜写了一封信,交到了团委书记的手上,他们都要求在毕业之后能去北大荒投入生产运动。
结果,就在他们幻想着美好未来的过程中,《辽宁青年》杂志的一位记者找上门来,对他们的想法表示了赞扬态度。
不过,他还是带来了一条消息:辽宁省没有支边的任务,所以能够去北大荒也不太现实。
几个人听着对方的建议,意思是让他们在毕业之后去昭乌达盟草原上。
那里比较偏僻,地广人稀,省里面也打算动员几万名青年去那边,他们的热情很高,也能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
王冬梅心想,在哪里都能奉献自己的热血,越偏僻的地方,越能彰显自己的价值。
那封信后来被加工修改成了一封请愿书,王冬梅也成为了被培养的知青典型。
面对着突如其来的走红,王冬梅显得有些羞涩,在她的认知里,没有必要如此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踏踏实实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才是最重要的。
可领导们也回复了,大家觉得宣传王冬梅,是想要将她培养成典范,她就像是一面旗帜,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前往昭盟。
年6月,《辽宁青年》一篇《小鹰展翅》被刊登了,介绍了王冬梅等人的先进事迹,电视台也做了专题报道,如此一来,王冬梅更得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体育场也召开了大会,如此的集中宣传,更是让广大应届生们热血沸腾,不少青年都主动要求前往昭盟,奉献自己的青春。
年8月9日,王冬梅登上了向西前进的列车,她和同学们在车上高声朗读了《西去列车的窗口》,一天一夜的时光过得很快,因为大家都很兴奋,兴奋感源于未知。
火车停在了赤峰,当时的赤峰并不大,老百姓们都出来迎接,这也让王冬梅感到受宠若惊。
赤峰显然不是目的地,紧接着,他们又坐上了汽车,经过了两天的时间,才最终到达了插队的地方,这批人数为名的大连知青被安排在了四个地点,而王冬梅被安排的地点在牧区。
刚来的时候,王冬梅显然是非常激动的,一队骑兵过来迎接他们,看起来非常威武霸气,草原上充满了牛羊,策马奔腾的感觉,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的。
可王冬梅等人要面对的第一个难关,便是生存。
牧民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完全没有体验过的,过去的一切生活习惯都要改变,在这里,他们要习惯去住蒙古包,日常还要学会挤牛奶、烧牛粪、剪羊毛甚至是帮羔羊接生。
日子久了,辛苦的感觉便扑面而来,草原上的生活也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般浪漫美好,“落后”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
下乡之后的第一个冬天,青年点分到了7头牛,大家面临的任务,是要将牛变成牛肉。
如果只是在日常聊天中提到宰牛,大家可能都比较平静,可真到了这一刻,王冬梅等人便于心不忍了,他们也清楚的看到了牛的眼眶里还有泪水。
一位男青年通过请教当地牧民,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将这几头牛全部宰杀完成,剩下的人也顾不得悲伤,赶紧过来帮忙。
如果用“自然法则”来解释这件事,如果王冬梅等人不宰牛,他们在这个冬天就要挨饿,宰牛也就相当于“屯菜”。
很快,牛的肠子也被大家做成了香肠。
平日里,知青们还要接受训练,那是个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时代,这也是大家最引以为傲的事情,包括王冬梅在内,很多人都成为了神枪手。
不过,王冬梅在狩猎的过程中却总是空手而归,按照她的说法,打活物和打靶完全就是两码事。
在青年点,王冬梅还饲养了一条狗,这是从牧民的家中抱回来的,大家都觉得,这条狗是忠诚的伙伴,从见到它的第一眼开始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因为它从来都不会放外面的人进入到青年点中。
一年一年就这么过去了,大家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却经常能感受到一阵阵孤独。
草原是豪爽的,同样也是寂寞的,渐渐的,她的心也属于草原了,并且也热爱上了文学作品,经常动笔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细腻的情绪,在她的眼里,这片土地上,文字就是最好的寄托。
她也会遇到一些让她记忆深刻的事情,这些事情,也足以引起她深刻的思考。
在这里,有一位没有老婆也没有儿子的中年男子,他的父亲过去是牧主,所以大家也不怎么跟他说话,他那种孤独,才是刻在内心深处的。
牧主在解放之前就跑到外蒙去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留下了自己的儿子在这里自己长大。
那人早已适应了这种生活,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去面对一切,有一次,他赶着牛群从王冬梅的身边经过,王冬梅一下有些不知所措,可男子却突然说:“姑娘,别怕。”
似乎也就是那个瞬间,王冬梅明白了,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苦难下,人生还是要照常进行,她也从这个男人身上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坚强。
在这里,牛羊肉似乎不是问题,可青菜就成问题了。
有一次,一位女知青得到了一枚苹果,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将苹果分成了9片,并且分给了9个同事,王冬梅回忆道:
“我一生中吃过很多苹果,可只有那一片,格外香甜。”
冬季也是最难熬的,昭盟的最低温都能逼近于零下40度,青年们没有足够的燃料,就没有办法天天热炕,有的时候,大家睡醒了之后突然发现,自己的头发和睫毛上都结满了霜。
残酷的自然环境,也让王冬梅第一次近距离感受过死亡。
年8月中旬,昭盟下了一场特大暴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山洪就爆发了,几位刚刚下乡几天的青年马上投身于抗洪救灾之中,有3位被洪水卷走,最小的年仅17岁。
从年到年,王冬梅一共在草原呆了五年的时间,也正是这五年青春最宝贵的光阴里,被王冬梅铭记了一辈子,她此后人生的方向选择规划,夜深人静时经常性的怀念,都和昭盟的日子有关。
余生,仍不忘昭盟
在离开昭盟以后,王冬梅去继续深造,并于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辽宁大学中文系,一直到年毕业,随后便被分配到辽宁日报去当记者。
这个职业,经常能够走南闯北,也正是这段过程中,她遇到了很多昭盟的知青战友。
人和人的感情就是这样,即便曾经素未谋面,可提到相似的经历,他们还是一见如故,能够寒暄很久,王冬梅也发现,知青年代出来的人,身上都有着一股干劲。
在离开昭盟的很多年后,王冬梅和当年的几位同学约好一起去祭奠在抗灾中牺牲的战友,公墓中,王冬梅第一次见到了牺牲时年仅18岁的药苗苗的照片,他的照片看起来非常英俊。
此前,王冬梅只是听说过他的名字,可看到照片的那一瞬间开始,她的内心也无比疼痛,守墓的人告诉大家,前些日子也经常有人来,还有一位是马上就要出国了,于是专门过来和战友道个别。
也正是这些年轻人的牺牲,让王冬梅对于生与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她的心目里,这些战友永远保持着年轻,虽然隔着两个世界,可大家还是在一起成长。
年7月,王冬梅和过去的知青战友去了一次草原,看了看这里的变化,也感到万分欣慰。
从离开昭盟算来,王冬梅在新闻岗位上已经工作了快30年的时间了,她也成长为了高级记者,不过只要有空,每隔几年她就要回到昭盟去看看.
对于昭盟而言,她就像是一个远行的游子,时刻怀念着家乡。
在改革开放以后,那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梦想也渐渐变成了现实,在回去的路上,也经常能遇到一些其他回去看看的知青.
他们大多都带着自己的家人,一路上都在向家人们介绍那边曾发生过的伟大故事。
在下乡的群体中,每个知青的家庭出身和接受的文化背景都各有不同,总的来说,他们都是学着刘胡兰、雷锋等英雄楷模的故事长大的,心灵深处都有一颗红色的种子。
即使那段下乡的历程中,大家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难题,可回味起来,也是最有味道的。
他们的心中,都有“青春无悔”的声音在回荡。
往昔的昭乌达,今日的新赤峰,悠久的历史让这里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底蕴,在知青们的心中,这里更是一片课堂。
这么多年过去了,王冬梅看上去还是那么精神,这跟那段岁月也是有很大关系的,和她相似的,大约有6万多人,不少人在之后都从事了教师、赤脚医生、拖拉机手等工作,选择了继续奉献。
他们曾给广袤的草原带来了生机,也让当地牧民们增上了见识,知识青年们也跟着农民学习了种地和放牧,这段相互成就的过程,影响伴随着每个人的终身。
不少人在后来都用文字记录下了过去的经历,还有很多作家,将这段经历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当中.
比如王钟,就陆续出版了《月偏时》、《净界》等长篇小说,而大连知青王冬梅亦是如此,她也出版了《欲说当年好困惑》、《神圣情感》、《敢问路在何方》等小说和散文集.
这些文学作品当中,都留下了奉献青春的思想感情。
年的那次聚会,也让大家都感慨万千,时光一晃而过,当年的青年人们如今已是满头霜雪,他们回味起过去的事情,也不是简简单单的怀旧,而是歌颂生命的一种形式。
时隔多年,还有一位老知青在网上留下了这么一段话:
那一年,我们跟随王冬梅一起下乡昭盟,记得我们的人数不少,市政府还给我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大家登上了火车,唱着充满希望的歌谣,当地政府像亲人一般,将我们接到了第二故乡,那也是我们日思夜想的广阔天地.
可惜在年退耕还林的时候,我们的点没有了,大家还是在那个地方留下了照片,算是这么多年以后的纪念。
王冬梅在记者和写作事业同步进行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对于知青身份的认可和追寻。
年的时候,王冬梅还向全体大连昭盟知青发徒步出发令,当时还有在场知青拍摄了视频,视频中的她一头干练的短发,十分有精神的提着喇叭,对在场的知青们发言。
而王冬梅,很大意义上,就像是那个时代知青的一个风向标。
年,一切都好,王冬梅已经66岁,她的生活,还是保持着原来的规律,对她而言,一切正当时,她依旧在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对于知青的过往,她始终心怀感恩。
参考
《下乡知青在昭盟》
《难忘昭乌达》王冬梅
纪录片《难忘的昭盟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