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斯拉夫分裂详解二铁托埋雷历史苏人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铁托埋雷

在南斯拉夫分裂详解(一):背景问题中笔者对南斯拉夫解体做了粗略的背景分析

在大力鼓吹“社会自治”的时期,联邦90%以上的财政都用于军事、行政,南斯拉夫renmin军在全盛时期算得上世界第四大军事力量——这从侧面看出铁托在军事上的投入有多大。为什么要维持这么大的军事力量?除了常见的防御苏东集团和北约之外,更重要的是铁托用来维持自身稳定的支柱。从这一点上看,铁托做了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同时也做了勃列日涅夫“以军抑财”的jiquan铺垫。这也正是为什么他能够屹立三十五年而不倒的根本底气。但这样又出现一个问题:军队的主体还是塞尔维亚人,而他们弹压的对象除了非塞族地区外,当然也包括塞尔维亚。这样如何保证他们不会huabian呢?于是铁托出了一个昏招——地方的边防军。这样的好处,他们地方肯定不会反对铁托。而当米洛舍维奇上台,采取jiquan措施时,给好处时都高兴,但是给了再拿走就不会乐意了——正好借着南斯拉夫经济恶化,同时手里有了对抗RM军的“边防军”做资本。更重要的是,苏联解体了。东西欧力量对比失衡,美国再也没有必要为了对抗苏联拉拢南斯拉夫了,而南斯拉夫又是一个小号苏联,不肢解你肢解谁?

打压平叛者,奖励叛乱者:铁托的诡异逻辑

年世界上发生了很多大事,南斯拉夫也不例外。从年起,一批克罗地亚学者在当地官方媒体的支持下,接连抛出一系列所谓“让克罗地亚语成为一门独特语言”的口号,发展到年,克罗地亚出现以自治共和国为后台,鼓动独立、加入联合国的主张,武装分裂克罗地亚,即臭名昭著的“萨格勒布之春”。铁托紧急派遣南斯拉夫人民军平叛,方告停歇。

然而在年铁托主持的修宪中,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新版南斯拉夫宪法竟然提高了各自治共和国的權力,并且建立由各地方自治共和国管辖的“边防军”。

所以在-年间的混乱中,出现十分神奇的一幕:曾经可以为铁托镇压“萨格勒布之春”的南斯拉夫人民军,在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鼓动叛乱和分裂时,却变得寸步难行。驻防在这两个自治共和国的南人民军基地水电供应被切断,而行进在路上准备干预的增援部队则滞留不前。混乱、迟钝、无指挥的行动,就像戈尔巴乔夫在立陶宛的行动一样失败。

只不过,在立陶宛的失败是由叶利钦在后方鼓动军队分裂与老布什断供援助的威胁而导致的;而南人民军在镇压北部分裂势力的行动中最大的敌人,就是铁托原来名义上防御外来干涉的“边防军”。这是铁托自己埋下的苦果,只不过现在长出了恶之花。在任何一个头脑和秩序正常的领导人执政中都不会过分强化军方势力——除非这个国家不依靠强化军方就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或者领导人精神有了某些问题。南斯拉夫已经有了人民军系统,再另立一支独立的边防军,这样只能是画蛇添足;更关键的是,他还把这支力量管理权分散给各个自治共和国——这正是叶利钦之流所渴望的肢解联盟中央的强力部门的职权。

制造“铁托神话”保全家人:铁托的精明

铁托这么安排绝不是他蠢,而是地道的自保。塞尔维亚人为主的南斯拉夫人民军作为平叛者不仅没有奖励,而且还在各地方设立了与之分庭抗礼的“边防军”,这等于变相削弱正规军实力;还在塞尔维亚莫须有的设立了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两个所谓自治省,按这道理,为什么不在各个共和国只要有不同族裔聚居区的地方也设呢?这种区别对待,明显就是针对塞尔维亚来的。而克罗地亚这样的叛乱者,竟然不仅毫发无损,没有被剥夺引发叛乱的资源,反而被补助了自己组织军队的權力,等于在这次叛乱中,平叛者被打压,而叛乱者有糖吃。

当各自治共和国都没有绝对优势、群龙无首之时,唯有讨好相比他们都强势的铁托,才能不至不被进一步剥夺资源,而且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好处。但是这种结构的最大弊病就是铁托不能永(shi)生(xi)。唯有一个一直不死的铁托才能控制这个局面,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样,他的亲近者就不会有后顾之忧了——要么借助铁托生前的威望上台继续铁托石西的铜制;要么也能像“衍圣公”一样成为不倒翁——在没有绝对威望的情况下贸然做掉铁托亲信是会承受整个南斯拉夫的愤怒的。恰恰相反,任何当蒸者,都会像土耳其人推崇凯末尔、越南人推崇胡志明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他们这些与铁托沾亲带故的人,以此来赢得凝聚力。而铁托将南斯拉夫搅得天地变色、群龙无首,实际上正是提高了他逝世后南斯拉夫对铁托符号的依赖。

而这也就最大程度上保全了他的家人。

从整个铁托时期的改革看为什么他消除不了隐患

铁托至死都没有废除这样一支隐患,原因无非两点:第一,任何利益发出去再想收回来都是难上加难的,更何况这是一种危险的权力,如果他贸然将这些力量编入南人民军,只会引发地方的强烈反弹,甚至直接借机叛乱,而东西欧都不可能真心乐见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联邦存续,借机肢解干涉都是可能的;第二,他这么做只是顾自己的稳定,是自私的短视行为,像赫鲁晓夫一样,只顾自己稳固,不惜自毁长城,而且过于强化削弱塞尔维亚的活动,导致所谓MZ均等主义的公平观,使得铁托不能实现国族理念建构,反而加剧了分化。

而这些MZ问题如果进一步深挖,根儿就在年后的所谓自治体制的建构上。

南斯拉夫从美国获得救济,其实就是把交换圈对象从俄国换成了美国。但是他就要更依赖美国。他从美国筹措基金的经济官僚的权势就上升了——这样很有可能像叶利钦那样夺權,导致铁托的崩溃。所以,实际上,他面临的担心,和年代的斯大林一样,都是怕帝国主义与经济官僚勾结夺權。只不过情势不同,所以采取的方法不同——莫斯科当时的基本盘是稳定的,所以用了强力手段,即我们所熟知的“大qingxi”;而铁托面对的是经济崩溃的南斯拉夫,再用强力手段只会加剧崩溃的可能,但是仍要削弱经济官僚的资源,因此就开始搞社会所有制,很多论述中称之为“实际上的无主所有制”,加强的基层自治權利,实际上并不发挥真正的作用,而是截留到地方政府手中,在无主经营的机制下,虽然征税仍然给了他们一些资源,但至少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他们的權力。

这个混乱的改革没有实现把经济活动权下放到生产单位,以架空经济官僚的经济权的作用,反而在模棱两可的“无主所有制”中使基层生产成为一种多吃多占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所以帮助他们堵亏空窟窿的地方政府实际上成了这些单位的救命稻草,实质上从原先的各个中央工业计划系统的统筹性拔配原料、资金、指标,变成了没有指标压力,员工想方设法抬高工资福利,把马马虎虎生产的一点积累一哄而上抢干净,然后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把工厂吃空。最后擦屁股勉强维持他们不失业的从外面调资金和粮食给这些集体制企业,让他们继续这么玩。

所以弄了半天,等于还是让地方官僚烧联邦的钱养当地若干个“福利工厂”,这样好处就还在经济官僚手上。

真正起到有效作用的是农业改革,退社使得小农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发扬,而这就使得基本粮食供应得到缓解;但是无主经营的企业,实际上是员工无组织无管理的“多吃多占,吃了上顿不管下顿”的混乱状态,为了能够买到更多的粮食和其他轻工业产品,就故意抬高自身厂商的产品价格,导致农业被剪羊毛,“好吃懒做的工厂”与“得不到应有工业品的农场”之间的矛盾是很难化解的。因此实际上工业并没有成为铁托的支柱,相反,他们需要铁托帮助他们去从农业身上割肉,帮他们“寄生”——因此,铁托忙于做两件事,一是加强南联盟rm军——即军队来防止经济官僚叛乱;二是压制塞尔维亚主体minzu。为什么压制塞尔维亚?这不单单是因为铁托出身克罗地亚,而塞尔维亚人口基数大。这种解释是种无稽之谈——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但他却比任何苏联高层更热衷于压制少数mz,列宁还因为斯大林压制格鲁吉亚地方zhuyi而训斥他;勃列日涅夫虽然是乌克兰人,但他大力提倡在乌克兰在内的加盟共和国普及俄语,对于乌克兰“一把手”手谢列斯特70年代写成的《我们的苏维埃乌克兰》,勃列日涅夫大力指责为“乌克兰闵租猪衣”。所以说,只要符合铜制需要,一个蒸纸家是不会顾及什么所谓的mz出身的。

铁托自己搞垮了联邦在财政上的至高权力,把一种不十分会马上发生的杯弓蛇影立刻用抖机灵的方法把它变现了。这样本来没有显性表征的MZ问题叫他自己搞突出了,搞成了大问题。然后为了擦屁股,先是搞大军队,弄出一个世界第四大军事力量,弹压非塞族地区,然后又怕塞尔维亚出问题,又用几个边防军钳制。就像一团癌细胞,一开始就几个,结果越蔓延越多,变成一大团,成晚期了。铁托自己也药石无救,于是装S,就当顺水推舟送了人情。反正他两脚一蹬两眼一闭善终,哪管楼塌了,世间也再无与他铁托相关。一个偌大的烂摊子就留给了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解体只是这个进程的显性结果罢了。

南斯拉夫联邦解体中的民族危机京东查看已下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26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