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虚度er好好虚度时光来自专辑虚度人物
虚度人物
生命见证者
Kaku
文
京石
编辑
艺拉图
▲主播/夏萌,配乐/《少年の梦》
01.
北京大男孩Kaku在日本生活已是第18年了,如今居住在一个叫山口县的地方与来自日本的妻子过着乡野生活。
他与日本的缘分,从父母为他安排赴日留学那年开始。骨子里特立独行的少年Kaku在念书时,不顾劝说和阻拦,甚至老师的劝退威胁,选择休学去环日骑行,他想寻找活着的意义,也想寻找自己是谁,自己到底可以做什么。
当年他用学费悄悄买了自行车独自上路。他在路上的种种遭遇,可谓是奇幻之旅,在台风中风餐露宿、骑行于大雪纷飞的北海道、访问日本全国百所以上大学、住过五十余晚“陌生人”的家、得到过心底闪耀着善良之光的乞丐的帮助,还撞上了传闻中会吃人的熊……
▲环日骑行中风餐露宿的日子,Kaku每天都可以选择自己最想睡的地方。
在北海道遇到了大地震那一刻的地动山摇,让男孩Kaku觉得自己是地球的一个细胞,随着地球脉动而颤抖。
还有一次是他遇到棕熊,举着相机的Kaku想拍下带着宝宝的野生棕熊,完全忘记了危险一小步一小步地去靠近,直至棕熊转头四目相对时才反应过来。“吓呆了,感觉浑身的毛孔都张开了在往外冒气。腿动弹不得,身体完全不受控制。”一般这种情况下,野生动物会攻击靠近的生物,Kaku至今不知道为什么那次没有被攻击,但是他的身体在那一刻的四肢僵硬中冒出一种“属于自然的说不清的东西”,同时也看到了野生环境下的动物们最美最真实的一面。
这也让kaku意识到自己的微不足道,人不过是动物的一种,在大自然中的生存能力甚至还不及一只几个月的小熊。
有惊无险的经历使得他对自然的那份热爱从心底喷涌而出,更对活在自然中有了憧憬和向往。
那些走过的路见过的人,一点一滴地渗在环日骑行者Kaku的每一寸肌肤与血液中,成为他日后生活的亮光与生命的底色。
▲环日骑行了2万公里,Kaku感觉仿佛骑到的地球的另一边。
02.
经恩师介绍,环日骑行后的他得到一份入殓师的工作。
与大部分人不一样的是殡仪馆在Kaku的感官世界中,并不是一个提及就立刻想到负面的地方。他说大概是日本人的习惯,他们会选择有信任感或者是有熟人的殡仪馆办理后事,彼此之间有一股“人情味”在其中,Kaku在描述中用了“温暖”这个词。
人在去世化为灰的那一天,将如何度过?这份工作让Kaku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有些人因生前有意无意的一些行为,导致临终时几乎无人前来告别,甚至有些人唯有靠着国家的支持,暂时被安置在骨灰堂中,等待合葬。反之,有些人因生前的点滴行为会被称为是一个好人,有人合掌为你送行则是体面的,无关荣耀,反应的是他们生前对生命的一份敬畏。家属的脸上会有很真切的笑容,所有人也因此得到一种为什么而活的提醒。
工作的忙碌压垮了Kaku的身体,而入殓师的工作让他越发考虑起“生”的意义。钱究竟能为一个人带来多大的满足感?赚来的医院吗?究竟要为什么而活?
于是他和当时还是女朋友的妻子商定,回到乡下用很少的收入去营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氛围,恰好恩师在乡下有一套空着的老房子能够让他们暂住,没成想一住就到了现在。
▲Kaku和太太。
▲kaku居住的地方。
前不久他忙乎着修整自家的后山,为房间换地板,准备烧火的木材,所有能自己动手的事情都不会请人代劳,为了在节约成本之外,也能充实生活。
▲Kaku自己绘制了图纸,安装了火炉。
妻子出生在岐阜县的山里,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经由妻子,他从奶奶传递的古老智慧中懂得了人最该把生活当享受去过好每一天。同时,爱人也教会了他如何与大山相处。
他们一起去山里采摘时,妻子总会边走边指着果实,说着这里要留给狐狸、野猪,那一丛要留给兔子、狸猫之类的话。起初Kaku认为职业是幼儿园老师的妻子说这些话像极了在哄小孩,后来才意识到话语中藏着的道理。
这些脱口而出的话是家里老人们留下的一份智慧,是人与自然万物融合的一种生活方式。如果附近的居民把山上的食物全部拿走,动物们自然会下山来寻找食物,来偷东西以及折腾庄稼粮食。要重新学习它们的规矩,“在自然之中,就要有一个界限在其中,不打扰对方,对方就会来瞎骚扰。”
▲在山里生活,砍柴是非常重要的。
无聊的时候,他会四处去溜达,Kaku形容如同行走在一部动画片中,他生活的地方有狗熊,洞熊,鹿,野猪,狸子,獾,貂,野兔,鼯鼠,黄鼠狼,鼹鼠,蝙蝠,各种鸟类。
曾经他和妻子傍晚散步时遇到过一对狸子夫妇,它们也是在一起散步,这场面所带来的亲切感让Kaku找不到词来形容。他还追踪过一对儿每天都会看日落的狸子夫妇,发现它们日复一日地走同样的路到同一个地方看夕阳。如果Kaku给出发现它们的信息,那位“绅士”毫无例外地都会去守护它的另一半。
Kaku也曾观察过翠鸟的生活,意外地发现它们以送鱼的方式进行求爱,其中各种细节让羊毛毡造型师乐此不疲地观察了一年多。
03.
如今,羊毛毡成为kaku安身立命的手艺,他最喜欢的称呼是羊毛造型作家。
与羊毛毡的缘分则来得自然,7年前搬到山里住,参加当地的剪羊毛活动时,妻子买回来一把羊毛和一根针给他,缘由是没事干他可以戳着玩儿,Kaku当晚扎出的第一个作品是妻子喜欢的芬兰精灵姆明。
就此,他的日常有了羊毛毡。
▲Kaku的工作室。
起初做好了就带给老人或是小孩玩儿,大家都非常喜欢,Kaku说,除了造型大家喜爱之外,医学上也认为羊毛本身有一种治愈感。
在一日复一日的练习中,很快他就可以戳出任意形状,这给了Kaku一种“特别奇怪的勇气”。
他觉得这可能是他一生在寻找的一个东西或者叫做技能,重要的是通过一个个羊毛做出来的小物件,去抒发他在生活中那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悟。
羊毛毡的织品形式要比纺织、针织更为古老,在古罗马时期就已被流传,是一门欧洲家喻户晓的手工技术。Kaku始终在自己琢磨钻研,一针一针地找窍门找规律,从没有也不曾想外出学习。
认真的Kaku在每次创作前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了解动物的习性及特征,他会去自然中进行观察,也会订阅《国家地理》杂志、浏览网站等方法查询相关资料。有时看着看着,一个故事或是一个画面就出现在他眼前。紧接着Kaku会随着心中生出来的这个东西,继续在网上查资料,更深入地进行周全又详细的了解。
▲Kaku的鹦鹉贝作品。每一个作品他都会做非常详尽的资料搜集,再开始创作。
正式开始创作前,他还绘制一幅画,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信息,每个作品在完成大量的前期工作后,制作完成少则需要一周,大一点做仔细一些的则需要一个月,甚至更久。
%纯羊毛的野生动物羊毛毡作品,在Kaku的眼里都是有生命的个体,他并不想在他们体内加入铁丝的骨架或其它人工材质。当他用羊毛一针一针戳出各样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后,就会带着他们去家门口的小河边的草丛里、山顶上、河流边进行一次小旅行,最后再拍下一组“定妆照”。
羊毛造型作家Kaku的作品,主要以野生动物为主,其中占比更多的是稀有动物或是因环境气候等影响,即将在地球灭绝的一些物种。
在他所有的羊毛毡作品中,任何一个小动物的呈现,想要表达的只有一样——就是它们的存在。
至于其它,Kaku从未想过,他说现在的他不给人生下定义,也不想为他手中的作品赋予意义。
多一份了解就会多一份爱。比如当他的北极熊作品发到网上后,有人能够借此了解到全球变暖将会导致北极的冰加速融化,影响到动物们的整个生态系统,最终会导致他们灭亡后,生活习惯或许就会随之有些许改变。
▲从自然中来,再回归到自然中去,最终的羊毛毡作品的定妆照,也都是在自然中完成。
除了对动物的喜爱,两次独自一人环日骑行的经历也让Kaku对人类与动物是共生共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如果没有动物,我会觉得人类会缺少一些奇迹,或者是一些创造一些情感,甚至一些失去。”
“比如,诗人、艺术家、作家,其中一些就是因为生活在这个环境中而有了更多的创造,再比如直升机,也许在最初的灵感就来自于昆虫的构造。假如某一天动物全部消失,估计人类的生活真会少一些浪漫和趣味。”
自然万物给了他创作的灵感,Kaku也想用他的作品来传递对地球的爱和对所有生命的尊重。
▲Kaku羊毛毡作品:皇帝企鹅的亲子。
▲上下滑动查看作品制作过程。
04.
在Kaku的内心深处,如今的生活并非是最理想生活,也终不能理想。
身处异乡的他尤其惦记生活在北京的父母。
他不敢想父母会在什么时候有什么事情发生,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及时地去处理,这是他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有时候他会想如果父母和他一起生活在山里,会很快乐吧?爸爸妈妈肯定也会爱上这样的日子,自然地,他们也肯定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身心健康的过好每一天,但无论如何,他从不敢与父母沟通这件事。
如果有机会和父母说心里话,他最想说的只有两个字:感谢。降落在人间,本身就是奇迹。
Kaku选择的生活已经不允许他自由地往返两国,简单算一笔经济账就已明了。
在日本的大山中,羊毛毡也并非是他想要赚钱的一个营生,偶尔他会出去做做翻译补贴家用,但Kaku一家的经济仅仅够日常开销。他和妻子决定这样过生活,就会去尽情地活在其中去体验。
实际上Kaku的羊毛毡作品早已小有名气,日本多家杂志及电视台均有报道,也办过好几场个展。因着对其作品的喜爱,时不时还会有人找上门来寻求定制,但,Kaku每一次都在表达谢意之后婉言拒绝。
▲3年来,Kaku一直负责制作一份日文杂志的封面作品——动物亲子造型。
手艺人Kaku心底对羊毛毡的那份信念感,不允许他去为了帮助他人表达而完成作品。哪怕是妻子有时都觉得他该接下一份定制,玩笑说这样他们就能发财。
他想做的,就是沉浸在创作中,借由一个一个由羊毛戳成的小动物,去告诉更多人有一个叫这样名字的动物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
▲根据家附近的蟾蜍(左上)制作出的羊毛毡蟾蜍(右上)。老爷爷今年95岁,捧着Kaku制作的蟾蜍,说:好蛙好蛙。
在Kaku心里,他期许着每一个由羊毛做成的野生动物的终期都能像他一样,火化就好,一点都不想看到它们被分解为可燃物和非可燃物处理。他也期待自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够像电影《bigfish》中的父亲那样身边有所爱之人,愿意说出属于他的“生命奇迹”,如心所愿地告别人间。
▲Kaku制作的蚕宝宝的生命历程。
或许任何一种活法都难免遗憾,现在的Kaku活在了自己选择的生活中,40岁的他一天天的爬山上树,下河摸鱼,趴在地上观察动物。有人说他一个北京爷们儿,把自己血液里的自由和冒险精神,又变成了美好的作品。
事实上,每一个生命的存在,动物、植物还有人类,本身就是作品。
本文作者:京石(Lily),专栏作者、演讲与写作教练。
本文配图均由Kaku提供。
好好虚度时光
发现主流生活之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