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历史太多日本制造业可以考虑改名叫日本

曾经,“日本制造”=质量上乘,中国某些人跪舔:再贵也值得拥有。无疑,日本制造被铁粉一步步捧上了神坛。

年春节,45万中国人在日本消费了近60亿元人民币,人均1万3,部分中国大妈更是漂洋过海去日本购买万元马桶盖,她们的理由是日本的马桶盖更智能。显然那些年,中国人在面对日本制造商的疯狂崇拜和自卑,已经快要到了骨子里。

如今,日本制造却开启了跌落模式!

年10月8日,日本神户制钢召开发布会上副社长梅原尚人就未达标铝、铜制品向公众道歉,并坦言篡改数据并非个别人所为,而是管理层默许,且承认可能引发安全问题。

神户制钢在今年八月开始的内部调查中发现,集团下属4家事务所篡改了质检证明,并在年9月到年8月间,对强度、尺寸等数据进行大规模造假。造假数据涉及铝制品1.93万吨、铜制品吨、铜铸件1.94万件,占铝和铜业务销售额的4%,最长造假时间可追诉到九年前。

人们开始在神户制钢身上打上“管理层不作为”、“腐败”、“技术水平不再领先”等标签。信誉被清零,神户制钢估价在10月10、11日连续两次狂泄20%,资产缩水近40%。而这还只是造假事件的第一波影响,资产萎缩只是一个开始。

长达九年的数据造假,神户制钢的用户都是吃干饭的吗?这些企业的质监部门,难道都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神户制钢问题产品的用户都是谁?该公司的供货对象共计多家企业,涵盖汽车、飞机、军工、高速列车等多个领域的制造商。问题产品的知名用户包括丰田、日产、本田、铃木、马自达、三菱汽车、斯巴鲁等七大汽车厂的汽车产品,并包括三菱重工等提供给自卫队的飞机、导弹、装甲车辆,且10月10日发射的H2A火箭36号机、东海道新干线、美国波音飞机都是问题产品的用户。显然神户制钢的造假,不仅在摧毁自家信誉,也在摧毁日本整个制造业体系的信誉。

但,如果将整个制造业的造假责任全推给神户制钢,恐怕也是不负责任和没有道理的。

漏水的日立高铁

10月16日,日立为英国制造的城际高铁列车首次运行中,空调突然严重漏水,将高铁漏成了“水帘洞”。列车从柴油电力转到架空电线时也出现了技术问题,最终不得不返厂维修。最终,列车关闭空调,乘客在闷热中晚点了40多分钟才到达。据查该列车也使用了神户制钢的问题铝制品。事发后,日立还腆着脸坚称,基于英国安全标准,零部件不存在任何问题。吃瓜群众就想问:基于日立的正常采购标准,神户制钢的问题产品怎么被采购进来的?

年6月25日美国迈阿密被召回的高田公司安全气囊

很显然,神户制钢的数据造假,只是日本制造业数据造假的冰山一角。东芝财务造假,三菱汽车夸大燃油效率,高田的安全气囊沦为“死亡气囊”,日本制造业造假俨然已经成了一种“流行病”。

那些年,日本制造铁粉们用“历史悠久”、“工匠精神”来嘲笑中国制造业落后,他们说中国制造业企业都是短命鬼,是没有工匠精神的“下里巴人”。而日本呢?人家是“工匠国”,他们天性追求完美、严谨、执着、精益求精,技术还不够完美时不会拿出手。在日本制造的铁粉的眼里,似乎日本制造、日本人天生便比中国制造、中国人高贵,他们天生就应该比中国强。但现实是什么?日本制造业,财务造假、产品性能造假和质检不作为频发,完全和其“历史悠久”和“工匠精神”的贞节牌坊对不上号。

日本制造的衰落,其实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从过去二十年的时间轴看,日本世界五百企业正在逐渐减少,96年日本和美国五百强企业各99家,中国仅两家;06年,日本70家,美国家,中国19家;16年,日本仅52家,美国家,中国97家。二十年间,日本五百强企业锐减了近一半,中国则爆炸式增长了48倍。很明显,日本这位“阳春白雪”被她眼中的下里巴人(中国)给狠狠的打脸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的世界五百强制造业企业中,丰田、日立、松下、日产、东芝、索尼、富士通、三菱汽车、佳能、马自达、三洋、夏普、铃木、理光的五百排名逐年下跌,仅有本田一家公司世界排名在向前。显而易见,日本制造业整体都在呈现倒退趋势,铁粉眼中的制造业神话,“历史悠久”和“工匠精神”标签,只是一个自我安慰的假象。

那么,日本制造逐渐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深陷经济倒退泥潭不能自拔,造假文化将“匠人精神”戳穿。

立足日本经济大环境看,日本经济被美国剪羊毛后,始终在“失去的20年”里徘徊不前。日本企业为争取利益最大化、守住市场份额,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欺骗手段或极端手段,更加令人心惊的问题是,除了企业管理层默许之外,日本政府也在为其提供庇护。例如森友学园丑闻,首相安倍卷入其中后,中央政府和知情部门都在竭力帮忙隐瞒、篡改和销毁证据。可以说,谎言和造假已经弥漫了整个日本社会,而不仅仅是日本制造业企业,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日本制造业的“匠人精神”早已经夭折。

二、“科研攻关精神”对传统“匠人精神”的战略级KO。

日本的尼康、索尼等老牌照相机,在工艺水平上堪称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典范。但现实是,在进入二十一世之后,街头上使用智能手机拍照的人越来越多,举起相机记录日常画面的人却在飞速锐减。照相机被智能手机不断挤压市场,逐渐变成一个小众群体的消费产品,甚至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更新换代,照相机厂商最终只能沦为感光芯片供应商。

支持智能手机频繁更新换代的科研攻关精神,堪称加强版的“工匠精神”,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