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媒体利津行利津游戏到底有何魅力,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优惠活动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71022/5781298.html

11月13日下午,“全国媒体利津行”记者采访团继续在利津县城乡各地进行采访。

利津县第二实验幼儿园:“利津游戏”闻名全国的幼教品牌

随着“南安吉、北利津”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声名远播,这次全国媒体利津行采访团记者们也有幸走进这样一家占地50亩,建筑面积㎡的幼儿园,幼儿园内被打造得像森林公园一般,有山有水,有花有果,无垠的种植园、专业的动物园、超大的攀爬架、树屋、大滑梯、森林栈道、各式各样天然的玩具和野在每一个地方的孩子,让人耳目一新,为之震撼,并亲眼见证享誉全国的“利津游戏”。

据悉,利津县第二实验幼儿园创办于年9月,是山东省省级十佳幼儿园。园长赵兰会告诉记者,幼儿园紧紧遵循“自然是吾师”的教育理念,盘活园本资源,投放了自主研发制作的上百种、千余件成本低廉、设计新颖、构思巧妙的乡土玩具、设施和场地,构建起了充满童趣、野趣的文化传承类、情境体验类、探险挑战类,3类14个区余种游戏项目,让幼儿在不断探索、挑战中快乐健康成长。

下午的武术操结束,便是“利津游戏”——幼儿自主游戏的时间。随着熟悉的音乐响起,全园的孩子很快四散开来,来到了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横生的树木是天然的攀爬玩具,孩子们在上面架梯、爬行,有时候一跃而下,好不快活;孩子好像天生都喜欢水,围着小溪探索个不停,还高兴地向我们展示“战利品”。另一边的草地上,孩子们穿上“奇怪”的衣服……好有趣!沙与泥也是孩子们的好朋友,一点都不会嫌脏;在大型的“水利工程”,孩子自己用工具引水施工;有趣的是,泥地上竟然还有“小厨房”,孩子们正在这里“烹饪食物”……

据了解,近年来,“利津游戏”先后在中国西部幼教论坛、亚洲幼教年会等作学术交流;先后有1万余人来园观摩。“利津游戏的愿景,就是继续用温暖的手打造孩子游戏的乐园,用至诚的心理解孩子的游戏精神,用智慧的话语引导孩子的游戏行为,用博大无私的爱成就孩子一生的幸福!”园长赵兰会说。

老街长巷:推动传统文化融入旅游业态

从“利津游戏”中出来,全国媒体利津行采访团来到位于利津县盐窝镇南岭村的“老街长巷”项目,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

利津县妇联评选出的“和美之家”与“美丽庭院”的荣誉门牌在街上格外醒目。9月29日,“老街长巷”正式向游客开放,国庆长假来访游客已达1万人次。

“老街长巷”古意苍苍,就像一座记忆博物馆,走在平坦的道路上,时光也慢了下来。目前,“老街长巷”已建有大门楼、停车场、服务部、老戏台、非遗馆、喜良缘、慈母线、八啊碗、木制轩、大茶馆、老门店等项目。

近年来,利津县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积极打造农民家门口公共文化服务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农民出门能就近看书读报、看戏跳舞,使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显著提升。

活动现场,记者们先参观了长街两旁的传统手工作坊,这里按照村民们擅长的领域分为男作坊和女作坊,生产制作不同的手工制品,里面均是七旬以上的本村老人在此忙碌,或操作着老式织布机,或认真刺绣着鞋垫,或绑着扫把。工作人员介绍道,通过打造农民家门口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村级历史文化展示馆,最大限度地重现了原汁原味的乡土风情,打造出剪纸、泥陶、草编、土布等特色旅游文化产品,也进一步带动了农村手工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村民的收入。

随后记者们走进“老街长巷”中颇具特色的传统婚俗展馆“喜良缘”大院,复古的婚礼表演,热闹非凡别开生面,有城市中少见的婚轿,也有村民们自己组成的声势浩大的迎亲队伍,走街串巷好不热闹。

一张大大的双喜剪纸贴在院墙上。时代在发展,虽然现代的婚礼习俗与古老的婚俗产生了变化,但是在这里,传统的婚俗文化被保留了下来,常见的酒素子、鞍子、镜子、带子、升等在这里都可见到。

据了解,“老街长巷”是利津县重点打造的集非遗文化馆、民俗文化展示体验馆、老戏台、传统手工坊、南岭豆腐、北岭丸子、民间小吃、游客休闲广场等具有特色风俗文化于一体的旅游长廊,力在推动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业态。

与此同时,利津县将“保护老街、传承文化”作为重点工作内容,计划投资万元分步实施“老街长巷”暨“非遗文化传承一条街”建设项目。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运作模式,沿老街集中建设非遗戏曲演绎、非遗手工制作、民俗文化展演、乡土风情展示等项目,打造集休闲、游览、体验、购物为一体的乡土民情旅游目的地,逐步沉淀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品牌,推进文旅融合健康发展,拓展富民强村增收渠道,逐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黄河口滩羊产业园:全国最大单体肉羊养殖园区

在普通人的观念里,肉羊养殖是一项低端产业,不需要多大技术投入。然而,当你走入黄河口滩羊产业园,这一观念将被颠覆。

11月13日下午,全国媒体利津行采访团一行来到利津县盐窝镇肉羊养殖园区,一排排高标准的羊舍整齐排列,羊儿们住上了“小别墅”。蓝色的彩钢棚顶在阳光下闪着光,道路中心的绿化带既为园区做了整体布局隔断,又能净化空气成为绿色观光风景带。这现代化养殖模式的背后,离不开肉羊养殖全产业链条的探索打造,更离不开养殖观念的更新以及勤劳的付出。

智慧化管理打造全国最大单体肉羊养殖园区

地处黄河滩区的利津县盐窝镇,至今已有20多年的肉羊养殖历史,全镇肉羊存栏量达70万只,年出栏量突破万只,从事肉羊养殖、购销、运输、屠宰加工和兽药、饲料经营的群众达到1.8万人,产值达25亿元,是“中国肉羊育肥基地”、“山东肉羊产业第一大镇”。

“饲养管理简单粗放,抗风险能力弱,人才、土地等要素制约明显。”盐窝镇畜牧办主任吴星华说。想要促进黄河口滩羊产业发展,就要提高滩羊规格、产量和品质,加大技术创新也就成为“必经之路”。

为加快推进肉羊产业转型升级,盐窝镇紧抓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机遇,投资3.6亿元,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占地面积4亩的盐窝肉羊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规划建设功能型防疫绿化隔离带、5G智慧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综合交易中心,建设高标准羊舍栋的基础母羊繁育区和标准化肉羊育肥区、无害化处理区、入园暂养区、多功能型绿地区,形成“一带、两心、五区”总体发展布局。目前,园区内一期羊舍已经完工,二期正在紧张施工中,全部建成后,可实现肉羊存栏量40万只,年出栏量万只以上,将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的肉羊标准化养殖园区。

为了让人们吃的放心安心,产业园采用5G信息技术,建立标准化肉羊养殖可追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准确掌握肉羊生命进程和生长动态,提高精细化养殖的技术水平和养殖基地管理的能力,更好地开展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养殖。“通俗点讲,滩羊在养殖期间,这套可追溯系统会一直监控,根据羊自身反馈回来的数据,调整饲料配比、喂养时间、运动量等,动态监测,动态反馈,以达到在肉质口感最好的时候出栏。园区内滩羊的饮用水全部是黄河水,黄河水引入园区沉淀后,由专用管道运输至每个养殖大棚内,确保了水源的充足供给。”盐窝镇畜牧办负责人说。

一条“吃干榨净”的全羊产业链不养羊也能发“羊”财

“一期建成的个标准羊舍已租赁一空,正在建设的二期也已全部预定。”园区负责人说,养殖户们对入驻园区热情高涨的原因,皆因为有一条将羊“吃干榨净”的产业链。

年,盐窝镇通过对园区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引导养殖大户、屠宰加工企业、有机肥生产企业及饲料加工企业入驻园区,以肉羊生产为基础依托,以饲料生产为产前服务,大力建设屠宰加工区,以畜产品深加工带动二产增值,以冷链物流系统建设增强三产服务功能,以有机肥生产实现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实现“饲料加工——基础母羊繁育——肉羊育肥——屠宰深加工——冷链配送——有机肥生产——粮食蔬菜生产”全产业对接,建设具有盐窝特色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样板,示范带动利津县乃至东营市的产业融合发展。

对当地老百姓来讲,羊全身都是“宝”。入驻园区后不仅能扩大养殖规模,更能实现便捷的精细化管理。“选择养殖大棚主要是看中它方便,剪羊毛的、卖饲料的、干屠宰的不出家门口就能完成,对于养殖户们头疼的粪便清理也有专人上门,加工为有机肥料,供给绿色粮食蔬菜生产。”已经入驻园区的养殖户薄纯俭说。

瞄准未来,盐窝镇将进一步拉伸产业链条,实现盐窝肉羊产业跨越性升级,将打响“黄河口滩羊”品牌,将盐窝肉羊产品推向全国。

铁门关:“先有铁门关,后有利津城”

“先有铁门关,后有利津城”是在利津县一直流传的说法,相关史料也曾记载,“铁门关”自金代时就已设立,距今已有年左右的历史,明清时期,成为繁华的水旱码头和盐运要地,人口密集,店铺林立,后因黄河水患频发,铁门关建筑物和盐场逐渐被淤没,河海通行被隔断,铁门关也日趋衰落。

11月13日,全国媒体利津行采访团一行来到利津县铁门关主题展馆。据解说员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四渎之一的济水从此入海,渤海畔的渠展之盐兴盛一时,制陶、煮盐业发达。宋金时期,大清河循济水故道由此入海,河畅水深,遂建港口,名曰铁门关。时铁门关周边盐场众多,所产之盐,多由铁门关课税拨运。明代改煮盐为晒盐,形成丰国、永阜、宁海三大盐场。清道光时期,有滩池副,年产50万包,产量居山东之首。食盐运销豫、皖、苏、浙、闽等地66州县,又把异地货物运回销售,彼时铁门关商贾云集,车船辐辏、店铺栉比,并吸引来日本、朝鲜、东南亚及英、俄等国家的商船进出铁门关港口开展贸易。民谣曰:“洋船来了洋货全,洋油洋布洋火镰。”清代诗人张铨描述“海运房开海上游,蛮航夷舶一起搜。”

咸丰五年(),黄河决口改道夺大清河河道(济水下游)入渤海,这次决口让济水彻底消失,此后,铁门关频遭洪流损毁。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铁门关地上建筑物均已被黄水淤积淹没,唯有三庙一戏楼院落顶部和戏楼上层尚露地上。年黄河再次决口,地上建筑物不复存在。年,该遗址被审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文物普查,因无地上文物,改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利津县对铁门关遗址组织多次考察、论证,8年重新建立遗址档案。年重新申报,被审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经繁华的铁门关遗址坐落于利津县汀罗镇前关村,铁门关的记载和传说,在当地家喻户晓,也成了人们心中的“文化符号”,深刻地影响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从年10月份起,对于铁门关遗址的勘探工作展开,经专家勘探,“铁门关”遗址是山东省有史以来发现的地下建筑群最大的一个,对研究山东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田野考古工作已经完成,发掘面积约平方米。

如何让“铁门关”重新焕发新光彩,村党支部书记崔星国给出了答案:“我们已经投资近余万元建设了铁门关历史文化展馆,带领人们走入铁门关、感受铁门关、融入铁门关,全面接受历史传统文化的熏陶,还计划建设铁门关遗址公园,同时建设江南别墅花园式新村,恢复古港口面貌,结合圣水循环农业示范园,让文化助推旅游、产业的发展,把村子打造成一个文化旅游区,让游客来了之后有得吃、有得住、有得玩、有得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