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燕大爷带你看世界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概述中国传统戏剧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艺术形式,不仅汉族有深厚的戏剧文化传统,而且其他少数民族亦在历史发展与艺术实践中创造出本民族独特的戏剧样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戏剧文化传统。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由于所处历史时代、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民情习俗和艺术渊源的不同,除具备中国传统戏剧“以歌舞演故事”的共同特征外,又各具民族特征,丰富了中国传统戏剧的多样风貌。这些民族特征,首先表现在各民族戏剧都采用本民族语言,唱腔曲调是在本民族的民间音乐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歌舞其次,各民族戏剧的表演也各具特色,如藏戏中的骑马、放牧、剪羊毛、挤奶、炼制酥油等表演动作,是藏族民众生活的戏剧概括:再次,类似和相近剧种或类似和相近的表演身段,由于民族的不同,形成了多样性的表演特点,如四川花灯和彝族花灯的舞蹈动作就不相同;各民族戏剧的剧目内容也显然表现各自的独特生活。有的因一个民族分布地域和艺术形态的不同而分成了几个剧种,如苗族的剧种有湘西苗剧、广西苗剧、云南苗剧之分:壮族剧种有广西南路壮剧、北路壮剧、壮师剧、云南富宁壮剧、广南壮剧之分。
花灯从艺术形态看,有的剧种与汉族传统戏剧的表演程式化、角色行当划分、音乐采用板腔和曲牌体等特征相同,如安多藏戏、傣剧、侗戏等。有的剧种接近载歌载舞的歌舞剧风格,如维吾尔剧、内蒙古蒙古剧、湘西苗剧等。从剧种形成时间看,少数民族戏剧可分为古代剧种、近代剧种和当代剧种。古代剧种大体形成于元明清时期,如藏戏、侗戏、壮剧、白族吹吹腔等;近代剧种大体形成于清末民初,如傣剧等;当代剧种是年之后的新剧种,如苗剧、彝剧、阜新蒙古剧等。古代、近代剧种因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发展较为充分,如藏戏,壮剧、侗戏等流布较广。
壮剧藏戏的表演藏戏的演出团体分职业戏班和业余戏班两种。职业戏班除应征参加雪顿节和为官府演出外,还进行营业性演出。但这种营业演出不是售票,而是由观众自愿捐赠实物和钱财。业余戏班主要是由寺院组织,演员多为寺院中的喇嘛。寺院把演戏作为宗教活动的内容之一。除自娱外,还借演戏宣传佛法。藏戏在明清时期没有室外舞台和室内剧场,演出的主要场所是寺院、广场和林卡。一般在演出的平地上栽一棵树,表示舞台中心。树上绑扎彩纸,上挂喇嘛像,周围供神水和放置道具。平扯几个帐篷遮阳,观众坐在周围或三面,演员在中间表演。
寺院演出分“顿、雄、扎西“三个部分。“顿“为开场戏,“雄”为正戏,“扎西”为正戏演完以后的祝福迎祥仪式。藏戏的表演以歌唱为主,结合舞蹈、念诵以及民间武功技艺。藏戏的人物装扮独特,剧中的人物大都戴面具,早期的藏戏流派就是按面具的颜色分为白面具戏和蓝面具戏的,后在艺术实践中增加了黄面具、红面具、绿面具等。面具用山羊皮制作,形象朴实粗犷。演出所穿戴的服饰在日常生活服饰基础上稍加美化。藏戏因在广场演出,所以不用布景,只有一些示意性的道具表示环境。如把一条绿绸子铺在地上表示河,挂一块红黄相间的帘子表示喇嘛住处等。
藏戏是在布依族曲艺八音坐弹的基础上受壮剧和花灯的影响而形成的。所谓“八音坐弹”指由笛、箫简、牛骨胡、葫芦琴、包包锣、镲、鼓、月琴八种乐器作为伴奏而得名,故又有“奏八音”、“唱八音“之说。随着演唱节目的增加,在伴奏乐器中又增加了“姊妹箫”、木叶”、“勒龙”等民族乐器,使八音坐弹的民族风格更加浓郁。八音坐弹的艺人即是演唱者,又是伴奏员,演出不受场地的限制,既可在室内厅堂坐唱,又可在露天场院演唱,很受布依族群众喜爱,观众称它为“板凳戏”。后来,艺人和观众都不满足于坐唱这种形式,于是出现了由小生、小旦装扮成金童、玉女两个角色载歌载舞的表演唱。
葫芦琴光绪二十一年(),广西田林县的壮剧戏师黄水贵来到毗邻贵州册亨县的布依族村寨,将壮剧的表演艺术传授给布依族艺人,从此八音坐弹吸取了壮剧的艺术养料,由“板凳戏”发展为舞台剧。当时,布依族群众称这种说布依语的戏为土戏。土戏登上舞台后,受到布依族观众的热烈欢迎。许多布依族村寨组织起土戏班,一时涌现出的布依土戏班有30多个,上演的剧目有近百出。布依戏有生、旦、净、末、丑等角色,表演以唱为主,伴奏乐器有葫芦琴、牛骨琴、笛、短箫、木叶、小唢呐、鼓、锣、钹、木鱼等。演出多为业余性质,无职业班社。剧中本民族人物着本民族服装;演汉族人物,男着汉族服装,女着布依族服饰。
参考资料:《中国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