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19世纪上半叶,经过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洗礼,以及七年战争、印度殖民战争、拿破仑战争等诸多争霸战争的胜利,英国已经发展成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大帝国”。届时,大英帝国统治着“地球四分之一的陆地以及四分之一的人口”,疆域辽阔,军力强大,资本主义亦蓬勃发展,具备超级大国的体量和实力。强大的国力奠定了话语权,彼时,大英帝国也被认为是繁荣、发达和文明的象征。
然而,这样一个繁荣、富有的西方头号强国,在其鼎盛时期,却因为一次历史事情而备受批判,这次历史事件便是爱尔兰大饥荒。众所周知,英国又名联合王国,其核心是中古时代兴起的英格兰。历史上的英格兰在经过多轮扩张后,又将其势力拓展至威尔士、苏格兰以及北爱尔兰地区,由此奠定了今日英伦地区的政治格局。而在被英格兰纳入其统治体系的诸多地区中,爱尔兰又是相对独特的存在。
爱尔兰岛孤悬海外,其主体民族爱尔兰人,是上古时代凯尔特人的后裔,同英格兰人在血缘、文化、宗教上均存在差别。12世纪,英格兰封建主开始对爱尔兰岛进行征伐,英格兰人逐渐在岛上定居。16世纪,英格兰本土逐渐“新教化”,而爱尔兰仍是传统的天主教地域,教派之争由此产生。12~18世纪,英格兰对爱尔兰的控制力度不断加强。年8月,英爱《合并条约》签署,爱尔兰被剥夺了本就有限的自治权,并入英国。
反英起义纪念日上的阅兵对于当时勃兴的英国资产阶级而言,爱尔兰的并入,无疑是一个“剪羊毛”的好机会。年《谷物法》生效,爱尔兰成为英国的粮食输送地。与此同时,英国资本家和亲英派地主大范围占有土地,大量爱尔兰佃农被赶出家园,并被迫耕种较小的、贫瘠的土地。在此情况下,爱尔兰人只得种植马铃薯用以果腹,导致农产品单一化。与此同时,爱尔兰自身也面临着其他发展问题,例如人口激增、基层治理水平落后等。
19世纪40年代,积累已久的矛盾终于爆发。~年,一场严重的马铃薯病在爱尔兰岛上传播,导致农业歉收,对高度依赖马铃薯果腹的的爱尔兰贫民也造成毁灭性打击。此后数年,饥荒席卷了爱尔兰全境。在此期间,数十万爱尔兰人因饥饿而失去生命,更多的人则被迫远走他乡,谋求生路。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正值鼎盛时期的英国当局却淡然漠视,处置不力,最终导致局面变得更加难以收拾。
英国资产阶级和亲英派地主们,更着重于维护自身利益,而非救助灾民。在富商权贵的幕后操纵下,爱尔兰地区尽管民众忍饥挨饿,却仍有大量粮食被运走贩卖。某位英国改革家说:“年,爱尔兰共出口了万夸脱小麦、大麦和燕麦,25万只羊,18万头牛和18万头猪,而这些谷物和肉类本可以满足爱尔兰一半人口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大资产阶级商人们的过度贪婪,加剧了这场灾难。
很多英国资产阶级,既在主观意愿上对救灾不感兴趣,又在千方百计阻挠其他国家的救援。奥斯曼帝国苏丹本来决定向爱尔兰捐一万英镑,但却被英国外交官阻止,理由是维多利亚女王只捐了两千英镑,苏丹不能比女王多。不少募捐而来的救济款,也被贪心的权贵们装入了自己的腰包。部分英国当权者还在灌输这样一种观念:爱尔兰一旦陷入困境,就会成为一无所有的乞丐,从而更依赖于英国乃至全人类的施舍。
大饥荒时期的贫民直到19世纪50年代,这场灾难才逐渐结束。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年,爱尔兰人口从万下降到万,人口锐减数量高达万。大饥荒过后,英格兰地区继续繁荣,爱尔兰地区却更加贫穷。正如列宁后来所概括的那样:英格兰繁荣起来了,爱尔兰却奄奄待毙。当然,大饥荒也在客观上唤醒了爱尔兰人的民族意识,加剧了爱尔兰同英国当局的矛盾,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为大英帝国的破裂埋下了伏笔。
19世纪中后期,爱尔兰本土出现了诸多反抗英国的秘密团体,海外爱尔兰裔中也出现了“芬尼亚兄弟会”这样的大型组织。随着时间推移,爱尔兰人的民族意识越来越强烈。年,爱尔兰爆发了反抗英国的复活节起义。年一战结束后,爱尔兰继续进行规模更大的反英战争,英国被迫允许爱尔兰南方26郡独立。此时大英帝国的势力范围虽然仍在扩张(攫取了德国的殖民地),但其瓦解的端倪却已经显现。
爱尔兰反英起义二战结束后,由于战争造成巨大破坏力,以及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大英帝国最终走向末路。在大英帝国瓦解的过程中,爱尔兰的反抗和独立,是不得不提的一个环节。现在我们回头再看爱尔兰大饥荒,就会发现,是资本家的过度贪婪,以及西方文明根深蒂固的自负感,而造成了这场灾难。但令英国权贵始料未及的是,这场灾难也为帝国的瓦解埋下了微小的伏笔。
参考资料:《爱尔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