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驯化应该是在农耕之后,比牛羊要晚,所以很多跟美味相关的字,字形上更多是从牛、从羊,如牺牲、鲜美等。
在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距今年左右),发现了63头猪的骨骼,年龄都在1岁半左右,可以断定是家养。
因为打猎,很难一次性抓到太多的幼兽;只有家畜业发达了,基于筛选的原因,才会宰杀大量被淘汰的幼兽,留出食物给那些“体健、貌端、性格好”的。根据幼兽的数量可以判断出当时的驯化情况。
到了年前的商代,猪已经很普遍了。野生的猪叫做“彘(zhì)”,甲骨文中是射箭穿透身体,表示猎杀所得。家养的猪则叫做“豕(shǐ)”,甲骨文中是个体态肥胖,小短腿,小尾巴的形象。
正是由于小短腿,猪不适合游牧民族的远足,并且猪也不挑食,吃主人家的剩饭剩菜就行,所以更适合农耕居家。
最初的家畜驯化,目的都是吃肉。渐渐地,有本事的都离开了餐桌:
牛,是耕田能手,不能随意宰杀!
羊,更适合草原,还能产奶、剪羊毛,也很滋润!
马,是冷兵器时代重要的战略物资,极其珍贵!
狗,体型不够大,肉不多,还能看家陪伴,成了人类的好朋友!
剩余52%未读最低0.63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