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猫一狗给父母的启示被接纳的孩子,才懂得

头部白癜风的治疗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4037691708767084&wfr=spider&for=pc

女儿曾跟我分享过一件事:幼儿园有个小朋友总喜欢一个人玩,别人跟他玩,他也不理,老师让别的小朋友带他玩,他也不积极。反倒是他一个人玩得特别开心。

她问我:“妈妈,他为什么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和小朋友一起玩多开心。”

我下意识想回答,可能他太内向害羞。

但转念一想,或许那个孩子是真的享受独自玩耍,于是对她说:“有的小朋友喜欢结伴玩,有的小朋友喜欢独自玩,只要开心就好。”

她听了若有所思,反过来又问:“是不是和那只不爱剪羊毛的羊一样?不剪毛也很开心。”

第一次陪她读《有个性的羊》时,她丝毫不觉得不剪羊毛的赫尔伯特在羊群中很奇怪,反而觉得他的特立独行很有趣。

其实孩子天生就能接纳与众不同,在他们眼里差异是有趣,不同是个性。

只是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因为父母思维和眼界的局限,因为社会和学校对个性的打压,孩子们也慢慢从千人千面变成了千人一面。

就像郑渊洁的《驯兔记》,活泼调皮、爱质疑爱提问的皮皮鲁是老师眼里没礼貌、爱抬杠的“坏”孩子,而懂事听话、坚决拥护老师的李小曼却是老师心里的香饽饽。

因为听话、服从老师变成兔子的李小曼,被学校公开表彰,并号召大家向李小曼学习。在学校大力推广下,孩子们都陆续变成了听话懂事的兔子,而始终没有变成兔子的皮皮鲁却成了人人责骂的“问题孩子。”

我们的孩子本来各有千秋,却在世俗的眼光中,慢慢地变成了千篇一律。

就像我女儿分享的小朋友,在成人眼里,不随群、不从众是不善社交,是孤僻,而在孩子眼里,不过是一只不愿剪羊毛的羊,只要开心就好。

可惜的是,在成长中,他们渐渐失去了探索更多可能性的勇气,失去了接纳与众不同的包容力。

而孩子失去这一切的根源就在父母,当孩子在家里没有得到接纳时,他们的思维会变得局限,价值观也变得单一,所以到了社会,他们再没有勇气去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更没有底气去接纳别人的与众不同。

所以要想培养孩子多元化的价值观,让他们懂得接纳与众不同,首要前提就是父母先接纳孩子。

只有被父母无条件接纳的孩子,才懂得接纳别人的与众不同。

《这不是书》的作者让·朱利安的最新力作《一条长长的狗》和《一只直立行走的猫》就生动地阐述了被接纳与接纳的育儿真理。

让·朱利安是一名插画师。但除了插画,他也为一些很有名的摄影、服装、报纸、杂志公司做设计。目前,这位年轻插画师的作品正席卷全球,他的客户包括:耐克、宝马、柯莱特、优衣库、纽约时报、纽约客、卫报、泰特美术馆,英国4频道等。

他的作品线条简单,色彩单纯,只用寥寥数笔就能将各种人物和动物画得栩栩如生。而且他创作的童书视角独特,总能用简单事物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打破思维桎梏。

在《一条长长的狗》里,作者让·朱利安为“猫嫌狗不爱”的孩子创作了一个贴心小伙伴:身体很长的小狗拉尔夫。

拉尔夫身体很长,所以在家很占地方,这一点让家人都很嫌弃,大家都想让他离得远远的,还总是对他喊:“别碍我的事儿!”

被家人各种嫌弃的拉尔夫很伤心,但其实他并不是故意的,他只是因为身体太长,才总是阴差阳错做错事。

不过他的家人们没有在意,只是一味地嫌他烦,轰他走。

这个被一味嫌弃的拉尔夫其实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总嫌他们淘气、闹人、不听话,但实际上他们的问题行为,并不是“故意为之”,而是他们“做不到”、“不小心”。

就像小狗拉尔夫,看起来总给家人惹麻烦,实际上他只是因为身体太长无法更好控制。

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行为”,我们训斥他们、教化他们,却唯独没有接纳他们。

可即使不被父母接纳,孩子还是一如既往爱着父母,只是他们不懂得如何更好表达爱。

所以让·朱利安在故事《一条长长的狗》里,巧妙设置了一场火灾,让被家人无比嫌弃的小狗拉尔夫利用自己长长的身体,拯救了一家人。

平日看起来碍事无比的长身体,关键时刻却成了救命稻草,这样的反差也是在提醒父母:孩子身上的缺点,或许正是被父母忽视的闪光处。父母眼里孩子的淘气、捣蛋,或许只是他们与世界对话的独特方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探索世界的节奏与方式,只是父母总用所谓“正确标准“去对待他们,只要他们行为稍有差池,就会被贴上”笨、懒、不听话“等贬义标签。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只要是我爱的人,我就应该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

这也是我们父母应该做的事:真正的爱孩子,不是以爱之名改造孩子,而是接纳孩子真实的模样、此刻的状态。

被父母接纳的孩子,才会懂得接纳外界的与众不同。或许他不能理解那些与众不同,但他可以包容,可以尊重。

就像让·朱利安的另外一本书《一只直立行走的猫》里的两个男孩。

一直渴望拥有一只猫咪的菲尔,某天早晨收到了一个名叫彼得的小猫。

小猫彼得可不是一般的小猫,他能直立行走,他还会很多别的小猫不会的事情,他是如此与众不同。

面对彼得的与众不同,菲尔觉得无所谓,反正收养一只小猫一直是他的梦想。

一个星期三,菲尔的好友帕姆来找他玩,看到能直立行走的小猫彼得,帕姆惊讶至极,询问了一大串问题:

“彼得会捉老鼠吗?”

“彼得玩毛线球吗?”

“彼得会不会爬树啊?”

“彼得会不会绕着自己转圈咬到尾巴?”

“彼得会不会到处抓?”

“彼得喜欢吃巧克力豆吗?”

面对帕姆的疑惑,菲尔骄傲地回答:

“彼得不会捉老鼠,但它会踩着滑板车追老鼠玩。”

“彼得不会玩毛线球,但他喜欢玩过家家。”

“彼得不会爬树,但他会伸懒腰。”

“彼得不会转圈咬尾巴,但他会用尾巴举起杯子喝茶。”

“彼得不会到处抓,但他会给我做按摩。”

“彼得不喜欢巧克力豆,他喜欢口香糖,还能头朝下吹泡泡。”

在帕姆和菲尔的一问一答中,一只特立独行的小猫形象越发明晰,但故事最赞的并不是为我们展现了一只多么与众不同的小猫,而是两个男孩对小猫彼得的态度。

作为彼得的主人菲尔,他没有因为彼得奇奇怪怪的爱好与个性而心生厌恶,反而完全接纳了彼得。

在菲尔眼里,彼得的与众不同是有趣的,是值得骄傲的,彼得是他的朋友,能陪他玩耍,能与他同频。

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帕姆对彼得的态度,不像菲尔与彼得已经相互熟悉,帕姆对彼得是完全陌生的,甚至在他的认知里,根本没有能直立行走的小猫。

所以第一次见彼得直立行走时,帕姆吃惊地问菲尔:“你是怎么教会它直立行走的?”

得知彼得天生就是一只直立行走的小猫时,帕姆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在菲尔不断解惑中,帕姆对彼得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开始的“好聪明、真奇怪”到后来的“太酷了!太了不起啦!”

对于自己从未见过的奇怪小猫,帕姆有好奇、有诧异,到后来甚至有了羡慕,但自始至终没有厌恶与鄙视。贯穿其中的就是接纳,虽然没见过,虽然不了解,可帕姆始终是接纳的状态。

这种不理解、没见过,却能接纳的状态,正是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接纳力。

接纳力不止意味着对别人的接纳,也意味着对自己的接纳。

诗人夏巴尼曾说:“童年乃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我们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童年时的所学与所为。”

所以在孩子的幼年时期,作为父母的我们就要学着接纳真实的孩子,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和鼓励,从而明白他自身的价值。

孩子的成长,首先是从父母的瞳孔中确认自己的存在。所以一旦没有被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接纳,孩子便会拒绝接纳自己,而这正是孩子自我形象扭曲和自卑感的症结所在。

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都无法接纳,他们又怎么可能真正地接纳别人呢?

《一条长长的狗》教会了父母:

不要总嫌弃孩子,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

接纳孩子,不是只接纳孩子的优秀,而是接纳孩子的全部,无论失意还是痛苦。

而被父母无条件接纳的孩子,才懂得去接纳别人的与众不同,接纳生活的种种不如意。

《一只直立行走的猫》教会了孩子:

或许你没见过,或许你不了解,但请记得不要嘲讽,不要鄙视。因为世界很大,总有你不了解的,总有你没见过的。

学会接纳,学会包容,才会让路越走越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1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