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羊毛做手工这对荷兰夫妇在青海一待20

白癜风治疗专家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手绘明信片、毛毡挂件、

布艺针织品琳琅满目;

杯垫大的羊毛画上,

草地、云朵、江河尽收,勾勒精美;

彩色印花条纹缝制在原色羊毛布上

制成各类包袋,

兼具藏族特色和时尚感…

这些做工精巧的手工艺品,都来自于安鹏与和平的小铺。他们是一对荷兰夫妇。年,他们第一次接触到青海藏区的羊毛手工制品,此后培训当地牧民,创办公司,把创意和设计融入藏式传统手工艺中,帮助贫困家庭增加收入。

安鹏夫妇的铺面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待20年,这是夫妻俩也没有想到的。但是,自从他们带着一岁半的孩子离开平坦低洼的北欧海滨,踏上青藏高原一望无际的牧区草场,便与这里结下不解之缘。

铺子里的毛毡挂件潘雨洁摄

他们是怎样与藏区羊毛手工艺品结缘的?

是什么让他们留在青海20年?

来看看这对荷兰夫妇在青海藏区

实现儿时梦想、收获跨国友谊的故事

羊毛变“洋货”

年,主修发展经济学的荷平带着丈夫来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进行调研,发现“这里景色真美,人们友好又有趣。”此前,除了在荷兰见过中餐厅以外,他们对中国没有任何了解。于是,两人打算花两三年“去转转,看看能做什么帮助藏区的人们。”

安鹏一家年在青海的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年初,夫妻俩来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教英语,并跟当地政府一起,给学校建公共卫生间、打水井、联系医生教孩子们做健身操,慢慢结识很多朋友。一次,有位老师对和平说:“真想带你们去看看我的家乡,那里的人们更需要你们帮助。”

一家人在泽库大草原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今,泽库县干净笔直的公路贯穿两侧的广阔草场。二十年前,这里尚未修路,北京吉普去村里要尘土飞扬地开两三天,“一路上,我俩紧抓着车把手,颠得快跳起来了。”和平回忆,有时陷进草皮,近十人前拉后推,半天才能出来。“安鹏还不适应海拔,头疼好几天。”

当地牧民帮助抬车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到了乡上的大草原,帐篷里挂着牛羊绒编制的饲草包、青稞袋子、马鞍垫、抛石鞭,都是牧民自己做的。“这些东西当地人看来很平常,但我们觉得很稀奇、有意思。”夫妻俩想到,牧民们可以用藏族特色手工产品多赚取一份收入。

年在泽库大草原的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但是,当时条件有限。“做一颗扣子,要用木头或者牛羊骨打磨很久。没有剪刀、尺子,大家用手比划,对尺寸、单位没概念。”曾有安鹏的朋友订了只手提包,结果做好的包上口袋缝得有高有低,布盖子耷拉下来长短不一,“根本没办法卖,”安鹏说。

和平与牧民们在一起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于是,夫妻俩决定给牧民们培训。“把包包的大小、样子画纸上,让他们照着做,告诉他们客户要装多大、多重的东西。”和平介绍,羊毛擀毡、捻线走针、样式配色...夫妻俩请来瑞典的手工艺品专家,手把手地教。

牧民们接受培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最初,参加培训的不满10人,学习时间长,做出的东西少,不少人半途而废。但夫妻俩没放弃,逐渐有邻近县、乡邀请他们,年,两口子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继续开展培训。

年的第一次培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学织围巾,有人连签子都不会拿,两个手攥着(签子)乱戳呢!”跟夫妻俩工作十几年的索南措回想当年在同德培训的情形,不禁失笑。“但他们会自己琢磨,熟能生巧,现在一到冬天,手工织的纯羊毛围巾很快就卖光了。”

牧民们在家里织布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年,安鹏夫妇创办了青海安多手工艺品公司。每隔一月,他们从海南、黄南各县的60余户家庭中收集羊毛布、手工制品。平时,安鹏负责打理铺面、联系客户、接受订单,和平忙着与裁缝们一起设计花色图案,对牧民们的手工品进行加工。目前,产品以批发为主,拉萨、成都、云南等地均有固定的进货商。

牧民们的“一扇窗”

“看,这次新做的,”和平露出腰上一根圆圆的彩绳,“他们把抛石鞭的编法改了一下,我觉得系在腰上也很好看。”

牧民们编制出的彩绳潘雨洁摄

说话间,同德县牧民阿爸久多双手熟练配合,八股彩色羊毛线已被紧凑地编成绳:“先要把牛羊毛洗净,松松地摊开、一股股分好,再捻成线编在一起,1.5米的绳子大概要编两个小时。”他介绍。

00:35

“没认识他们(安鹏夫妇)以前,我们都在放牧,”阿爸久多的邻居豆拉才让表示,“现在每月大概有0元的额外收入,还不耽误家里的农活,不分冬夏都可以做,对生活有稳定的帮助。”

安鹏与牧民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十几年间,安鹏夫妇与牧民们互相帮助,公司像个大家庭。豆拉才让的女儿小时候弱视,医院做手术;知道牧民们有风湿,每次去乡上都带膏药给他们贴在身上;过年,每家都能收到夫妻俩的礼物:大铝锅、绞肉机、电饭煲、床上四件套…

年,安鹏夫妇教英语的学校的藏族孩子们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他们为我们做的,大家心里都有。所以,公司的事情大家都努力参加。”牧民西加说。“每次去家里培训,他们一定提前烧热奶茶,蒸包子,下面片,怕我们吃不惯,还学着炒蔬菜,”一旁的索南措说:“去了十几年,好像每次都是新客人一样。”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跟安鹏夫妇合作十几年,阿爸久多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是“眼睛打开了”:“以前,我觉得这些手工不可能当做产品卖,现在才知道传统的技术可以用到新的地方,不会流失。”他已经用妻子的名字注册了自己的公司,打算明年开张。

用“恩赐”回报更多人

“想想很有意思,”和平说,“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织毛衣、勾花边,家里也有个小小的缝纫机。”在她看来,做自己喜欢又很擅长的事情是种“恩赐”,虽然举家来到远隔重洋的中国青海,但也正是在这里,心灵手巧的她又找回儿时温暖熟悉的记忆,并用这种“恩赐”帮助了更多人,“我觉得很幸福。”和平说。

安鹏一家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安鹏与和平都是在缺乏父母的陪伴下长大的,“我们的爸妈要做生意,特别忙,所以来青海时,孩子一直跟在我们身边,”运营公司、去藏区旅行、做手工,“我们喜欢一个家一起做事情的感觉。”

安鹏一家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今,安鹏的父母已年过九十,两个儿子在荷兰、英国念书工作。夫妻俩隔一两年抽空回去探望,生活的重心依然在青海。周围有朋友劝他们回去:“这里这么辛苦,条件也不如荷兰。”但夫妻俩不这么想:“我们没觉得很苦,我们喜欢住在这里,跟人合作。”

年安鹏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培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刚开始做出产品要卖,很多人说‘这种包我们也能做’。”安鹏曾担心,参与的人越多,可能会影响自己的销售,“但是后来想想,我们最初的目的不是‘要做很多的手工艺品’,而是‘要让很多人可以做’。”

安多手工参加第二十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公司应该一直往前看,”安鹏认为,与其担心别人做什么,不如花心思开发新创意、新产品。“我们最愿意看到,将来青海的藏族特色手工艺品被更多人知道,牧民们也可以独立设计制作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自己运营公司,不再需要我们这些外国人。”

作者:潘雨洁

编辑:曾小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1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