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大代表风采草原牧民的致富引路人

“巴特尔”在蒙古语中是英雄的意思,在当地牧民心里,“七一勋章”获得者廷·巴特尔就是英雄,是带着他们走向富裕生活、改善草原生态的英雄。

党的二十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牧民、党支部原书记廷·巴特尔,秉持“心里装着百姓,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扎根内蒙古牧区近50年,苦干实干带动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放弃返城扎根草原

年,19岁的廷·巴特尔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来到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插队,成为一名知青。

年轻的廷·巴特尔很快适应了牧区生活。他一边向牧民虚心求教,一边刻苦钻研,很快学会放牧、打草、剪羊毛、修围栏等本领。因为能吃苦、善学习,他在21岁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20世纪70年代末,廷·巴特尔有了回城机会,但他毅然决定留在草原:“草原太需要建设了,我留在这里能为草原多做些事。”

踏实肯吃苦的廷·巴特尔,赢得了牧民的好感和信任,先后推选他为萨如拉图雅嘎查的嘎查长和党支部书记。

以身作则实施“蹄腿理论”

年起,内蒙古牧区开始推行草原畜牧双承包制。但因为缺少科学引导,很多牧民盲目追求牲畜数量,导致草原生态环境每况愈下。

“怎么才能改变现状?怎么才能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这是廷·巴特尔在心里问了很多遍的问题。

他开始琢磨着改变牧民的养殖结构,按照草畜平衡制度减羊增牛,施行他日常生产中摸索出的“蹄腿理论”——养1头牛只有4条腿,5只羊却有20只蹄子。很显然,5只羊对草原的破坏远远超过1头牛,但效益却不如1头牛。

廷·巴特尔带头做示范。年,他把家里辛辛苦苦发展起来的60多只羊全部卖掉,改为养牛,并圈起多亩草场。1年后,廷·巴特尔围封的亩草场打下9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亩草场的打草量。后来,他家出栏1头牛收入元,而别人家两头牛才卖元,这鲜明的对比,让附近的牧民们悟出一个道理——跟着廷·巴特尔干,没错。

廷·巴特尔引进了西门塔尔优质肉乳兼用牛和本地牛杂交,选育培养高产优质母牛,在少养精养下实现了生态恢复、收入成倍的效果。牧民们纷纷效仿,调整牲畜结构和养殖规模。

牧民信任的致富带头人

阿巴嘎旗养牛大户达胡巴雅尔是廷·巴特尔的得意弟子之一。7年前,达胡巴雅尔决定把父亲经营了一辈子得来的只羊全部卖掉,改养牛。“牛出栏后,我家收入非但没受影响,草场还恢复得更好了。”达胡巴雅尔笑着说。

如今,廷·巴特尔已经找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平衡点。多亩的草场只养50头牛,年收入即可达到50万元。

同时,廷·巴特尔带领牧民种树固沙,帮助嘎查的贫困户稳定脱贫,开辟增收渠道。当地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从当年人人谈之色变的“沙窝子”蜕变成水草丰美的草地,成为牧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改革先锋……扎根草原近50年,廷·巴特尔载誉无数。但每次接受采访,他都会强调:“我是一名牧民,这是我的职业荣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