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分享了花生的技术课程,包括信息技术的考试,很多妈妈就留言问我:孩子到底要不要学编程?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从几年前就一直持肯定态度:有条件的话,是要学的。但现如今,我恐怕会说:不是要学,而是必须学。
今天,我会把我从两年前就选中的编程课,以及今时今日,编程为什么变成了必需品,一起跟大家讲清楚。
编程不算是个新话题,前几年我国棋手柯洁败给阿法狗的时候,就掀起过一阵关于编程、关于人工智能的热议。我和一些老朋友结缘,也是因为我一篇和人工智能相关的爆文,在《读者》上也曾刊登过。
两三年前我回答家长这个问题时,是这样说的:
坦白地说,编程不是今天的刚需,孩子不学编程也不会影响他的升学和工作。
但是,如果家长再考虑长远点,未雨绸缪的话,编程大概率是未来的刚需,因为我们孩子的未来,是需要和计算机/人工智能打交道的。
但仅仅过去几年,这个未来就来了,比我们想像得都要快,现在编程变成了刚需!
一方面是因为,新冠疫情悄悄地为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高新技术按下了“快进键”。这不仅是商家的事情,和每个人都密切相关。
比如说,现在北京人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一下自己的健康宝绿码以及健康宝里的核酸检测报告。
这两年北京的健康宝不断升级。五一以来,要出具48小时核酸检测报告才能进入公共场所,于是,最近健康宝又升级为:页面可以同时显示健康码和核酸检测时效,还能显示疫苗接种情况,都放在一页中,对出示和检查就方便多了。
而健康宝的设计和运行,都和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管理有关。
另一方面是科技竞争已经提到日程上,新课标里讲政治,讲创新。创新就要与时俱进,聚焦未来需要的能力,那信息科技就是刚需,所以新课标里,信息科技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三年级开始正式上课,五六年级还要开始接触编程。
连原先秘密DZ的六小强学校,现在小升初都有了更公开的名头,叫做创新拔尖人才项目。看孩子什么呢?既然是创新,就得看数学,看信息科技。初升高里的“科特”,也就是科技特长生,很多也涉及到信息和编程。
如今信息赛搞得比奥数竞赛更火热,“双减”后教育部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白名单里共有37个项目,其中15个就和科技创新有关,是所有分类里占比最高的。
上下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