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活力商都活力商都来自专辑文学天地
小剪刀成就大人生
——记商都县剪纸传承人赵润林
作者:贾秀琴
赵润林:女,汉族,年5月29日出生,大专文化,中国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剪纸协会会员、乌兰察布市非遗保护协会会员、乌兰察布市妇女手工艺协会秘书长、乌兰察布市民族手工业协会会员、乌兰察布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商都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商都县政协委员、商都县民间文艺协会常务副主席。
看了这些耀眼的光环,有谁能够想到,同时拥有这么多头衔的竟然是一位从商都县乡村里走出来的七零后民间剪纸艺术家。
剪纸又叫刻纸,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来源于生活,但是也可以高于生活。剪纸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盼,对生命的崇拜和对图腾的希冀。民间剪纸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摡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图案。每逢节庆和新婚喜庆的时候,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的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烘托节日气氛,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童年的窗花梦
赵润林出生在商都县大黑沙土镇后大勿登村,祖籍是山西人。因为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贫脊的黄土地养活不了人,人民生活穷困潦倒。三十年代,男人们怀揣着过好日子的梦想,携儿带女浩浩荡荡向内蒙古的黑土地奔去,掀起了又一次走西口高潮。赵润林的祖父带着全家五口人,随着走西口大军跋山涉水来到内蒙古商都县大黑沙土镇后大勿登村安营扎寨,从此入乡随俗,在商都这片热土上生活下来。
赵润林的剪纸艺术天赋来源于她的祖父。祖父的手特别巧,农村生活贫穷沉闷,爷爷用他的巧手创造生活、装点生活,使生活变得富有趣味。爷爷把柳条割回来,编织成淘洗粮食时用的大笊篱和家里用的篓子、筐子。到了剪羊毛的季节,爷爷把羊毛剪下来,拧成细绳,用铁丝做成毛衣针,编织成孩子们穿的毛袜、手套、背心等。七月十五捏面人是中国的传统风俗,爷爷捏的面人特别好看,他可以捏出各种造型的古代和现代人物。不过爷爷最拿手的还是剪窗花,那时候农村人剪窗花都用旧窗花熏样,爷爷不用熏样,拿起一张红纸想剪啥随手即成,各种具有民间寓意的花鸟图在爷爷的剪刀下诞生。每逢过年,乡亲们总是拿着爷爷剪的窗花进行熏样复制,农村纸糊的三十六眼窗户上贴上红红的窗花花,显得特别喜庆。
赵润林小时候常常坐在爷爷膝下看爷爷剪窗花。爷爷的一举一动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但是那时候她太小了,还没有掌握剪刀的能力。
爷爷过世后,把这门手艺传给了赵润林的姑姑和大姐。让赵润林记忆最深的就是大姐剪的太阳纹(小圆圈),圆圆的,特别好看。受家庭熏陶,童年时的小润林就深深地爱上了这门手艺,可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姐怕她浪费红纸,又怕她弄坏自己的剪刀,不让她剪。越是不给,赵润林就越想得到,看到大姐剪的时侯掉下来一个稍微大点的纸块她就赶快捡起来,用母亲做针线的大剪刀胡乱剪。后来就学会了剪喜字、拉手娃娃等。
农村人剪窗花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剪,这一年中的其它时间里这项手艺就停闲下来。但是赵润林对剪纸的热爱和追求从来没有停歇过,平时她只要捡到一张纸就会拿起剪刀剪出自己心中想象的窗花。那年月纸张紧缺,她在大街上捡小朋友吃糖扔掉的糖纸,男人们抽完烟扔下的烟盒,还把母亲买完东西的包装纸拿来剪。这一习惯伴随着她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上高中的时侯,学校的美术老师布置教室,买回一些即时贴,花花绿绿的有好几种颜色,背面有胶可以粘贴。等老师用完,她把老师剪下来的边角料剪成好看的图案贴到了课本上。
毕业后,赵润林走进包头市纺织厂从事毛衣提花工作。看着毛衣上的图案,她心中的窗花浮现在眼前,并且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毛衣图案跟窗花结合起来,让窗花的图样在衣服上显现。她了解到毛衣图案是由工艺员设计的,要想实现理想,必须当上工艺员。为了当上工艺员赵润林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毛衣流程的所有工序,这个举动感动了单位工程师,工程师了解了她的想法以后,把她叫到家里进行单独教学,赵润林很快学会了做工艺,正当单位要提拨她为工艺员的时候,在北京当兵的恋人提议要结婚,并且让她到北京去一起生活。双方父母也协商同意,她尊重家人的决定放弃了这份工作来到北京。
结婚后,女儿出生了,为了照顾家庭和女儿,赵润林一直没有工作,但是闲暇之时仍在追求着剪纸艺术,不管走到哪里,她身上永远带着一把小剪刀,有创作灵感的时候,就剪下自己心中收藏的作品。
艺术的开端与创作
年赵润林的老公复员回到商都工作,她也随着老公回到商都。年赵润林进入幼儿园开始从事幼教工作,她用自己的剪纸把班级环创布置成最特别的样子,被园长发现后,也让她为幼儿园布置走廊等场所。
年,赵润林跟随教育局相关领导和商都县各幼儿园园长去参观了北京平谷区一所以剪纸为特色的幼儿园。这给了赵润林很大的启示,她了解到了这门古老艺术的博大精深,也了解到这门艺术具有地域风格和传承责任。赵润林下定决心要把商都剪纸艺术传承下去。回来后她决定要办自己的培训班,而且主张剪纸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她开始大量收集幼儿剪纸材料、教学方法,并且开始设想自已的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
赵润林一边从事幼教工作,一边办起了自己的剪纸艺术培训班,她觉得要想让孩子们对剪纸艺术感兴趣,靠过去的剪窗花,剪花鸟图满足不了孩子们的欲望。她先后创作《丢手帕》、《滑滑梯》、《教学活动》等作品,深受幼儿喜爱。为了让孩子们对剪纸艺术感兴趣,她把当时特别流行的动画连续剧“喜羊羊和灰太狼”中的每一个人物、道具和场景用纸剪下来。她还创作了古老民间故事“老鼠嫁女”全景图。她把这两幅大型作品作为培训班的墙壁背景。在赵润林的传承和指导下,许多孩子都对剪纸产生了浓厚兴趣。她的女儿也开始学习剪纸创作,并且后来多次在参赛中获奖。
这期间赵润林不仅为幼儿剪纸传承和创新,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创作《农家乐》、《双鱼贺寿》、《古译七台》等作品。其中《农家乐》被同名饭店采用,《双鱼贺寿》赠送给敬老院,《古驿七台》、《美丽新农村》等作品被商都县计生协会展出。《梅兰竹菊》、《四季平安》等被国际友人购买收藏。
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赵润林认识了化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薛金花老师,欣赏了薛金花老师的作品后,她看到了传承人身上具有的鲜明亮点,并多次向薜金花老师请教、学习。在薛金花老师的细心指点下,赵润林的剪纸技艺越来越成熟。她特别感恩薛金花老师的指点,她说薜金花老师不仅是师父也是她的贵人。
年十月份,赵润林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内蒙古剪纸培训班》。通过这次培训学习,她学到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更高的技艺,也结识了更多知名的剪纸艺术家,见识了很多优秀的剪纸作品。这期间她还学习了剪纸装裱,剪纸装裱就是把剪纸作品装裱到卷轴或者画框上,是一项很难的技术活。市面上装裱一幅作品特别贵。当郭永增老师讲这门课的时侯,赵润林认真学习,她用笔记本快速记录下老师讲的每个流程,并且在现场亲手体验。回来后她按照老师讲的步骤先装裱一些小型作品,逐渐地学会了装裱大型作品,以至于后来创作的许多作品全部自己装裱,然后参展参赛。
学习期间赵润林创作了民俗剪纸作品:《中国节》、《年俗》……内蒙古风情作品:《驼铃声声》、《祭敖包》……反映中国梦系列的剪纸《中国梦》、《太空之行》……其中作品《详和草原》参加年11月举办的内蒙古自治区妇女手工业比赛,获得优秀奖,她本人也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同时还被评为年度乌兰察布市文艺工作先进个人。作品《太空之行》参加年11月举办的全国《飞天梦强国梦中国梦》杯,迎接神洲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剪纸大赛,获“佳作奖”。
通过培训学习,赵润林懂得了剪纸传承的特性,非物质文化是无形的,是以人为载体,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因此它是活着的历史。它既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又必须创新主题,修改并融入自己的审美和艺术手法进行活态传承。她也了解到了民间剪纸艺术目前的现状与面临的危机,感受到了作为传承人的使命和责任重大。赵润林不仅在自己的培训班教学,还应邀到商都县各学校、单位、社区进行剪纸讲座与剪纸体验活动。
随着剪纸技艺的提高,根据当地的地域特征和风土人情,赵润林又陆续创作了《薯都土豆》、《社区自愿者系列》……其中作品《薯都土豆》参加年12月举办的乌兰察布市妇女手工艺比赛,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优秀奖。作品《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加年四月中国文学促进会举办的“廉政剪纸艺术作品展”被收藏。年应邀参加乌兰察布市政协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书法美术作品展,作品《蒙汉人民同欢庆》、《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被收藏出书。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她创作作品《喜迎十九大》、《不忘初心》等作品,被商都县文联以及其它单位展出。
赵润林不满足于单方面研究剪纸实践,她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更好的传承与弘扬剪纸文化。年她开始自己撰写剪纸进校园论文,并在年8月参加全国雷锋杯剪纸赛——校园剪纸论文比赛,获得一等奖。
年11月应邀参加为期三天的“乌兰察布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手工艺”培训。学习期间她感受到了市文联领导、培训老师与学员之间的友爱和谐、其乐融融的氛围,加班加点创作了作品《和和美美一家亲》,当场赠送给了乌兰察布市巧娘工作室。不仅如比,她还为其它学员剪生肖当作留念。她认真学习的态度和团结友爱的精神传到了乌兰察布市公众示窗栏目记者小宋的耳朵里,宋记者在培训现场给她做了专访,她现场表演了剪纸技艺,五分钟创作脱稿剪纸《蝶恋花》。
为爱坚持,赵润林从不放弃任何一次学习机会,年1月份,她又参加了为期一周的“京蒙帮扶乌兰察布市民族手工艺人才培训”。回来后,立志要做一名有文化底蕴的传承人,创作了书法作品《仁义礼智信孝》。
作为地域文化传承人,赵润林为了保留、抢救和传承商都剪纸艺术,她开始寻找一些上年纪的老人,问问她们当初剪窗花的情况,或者收集一些老窗花的式样。年底,赵润林到小海子乡参加文化下乡活动,走访老乡家时收集到二十多幅老窗花。拿到手的那一刻,她觉得比挣了好多钱都高兴,因为她知道,那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经过搜集、整理,赵润林先后对二百多副濒临失传的老窗花进行了复制。保留了商都县古老的剪纸艺术。
她在传承的同时也不忘用剪纸作品来传播正能量。赵润林经常留意生活中的细节,比如说现在居住在农村的老人收入不高,生活寂寞,而子女工作忙碌,对老人的孝道方面不是很好。这就激发她创作了《二十四孝图》,获得了第七届全国剪纸比赛三等奖(征集多幅作品,入围86幅),赵润林成为内蒙古唯一一个有参加颁奖晚会资格的人。她又针对孤寡老人问题创作了作品《社区自愿者》。谈到学校的德育教育,年赵润林创作了《弟子规全套》,以此激励学生读懂弟子规,领会弟子规,弘扬传播尊老爱幼、兄道友弟道恭的正能量。为了教育孩子们懂孝道,她觉得旧版二十四孝已经不太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她还自己创新创作作品《现代二十四孝》。
年1月16日赵润林参加了商都县春节联欢晚会,在节目(国韵)中展示剪纸作品《金鼠送福》。
年春节刚过,一场疫情席卷中华大地,在人们足不出户的时间里,为了纪念抗击疫情的白衣天使和赴鄂救援的商都县医疗队七勇士,赵润林用她的艺术手法赞扬抗疫勇士,创作作品《同舟共济》、《天使之歌》、《商都赴鄂医疗队》……。她的学生们也踊跃创作,并且多幅作品参加比赛,有《武汉加油》等四副作品入围《赞美逆行者-第七届少年儿童书画展》。
为了传承和弘扬剪纸文化,她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实践、创作。她珍惜每分每秒的时间,近年来她甚至于没有逛过商场,她说感谢淘宝让她解决了足不出户购买生活必需品;感谢互联网让她有了更多更广的学习机会;感谢政府相关部门给予她很多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故乡赞誉
赵润林不仅剪纸艺术成绩斐然,还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积极完成上级有关部门交给她的每一项工作任务,团结同事,工作中以身作则,处处起摸范带头作用。深受领导、同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年12月她被推选为商都县政协委员。年被评为商都县三八红旗手。她的工作也得到了商都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她开办了商都县非遗剪纸传承工作室。
得到家乡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后,赵润林特别高兴,她表示今后将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学习,绝不辜负家乡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她的认可与鼓励,一定将剪纸这门艺术在商都这片土地上发扬光大。
民间艺术文化源远流长,有多少匠人经过一生奋斗,步入耄耋之年才成为传承艺术的巨匠。作为民间剪纸传承人,赵润林还很年轻,但是她已经用她对剪纸艺术的贡献,得到了文化界的认可。源于她的不懈努力,她的艺术之路发展的很快,愿她的剪纸艺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也愿她把商都地域文化剪纸艺术传承下去,在商都这片热土上后继有人。
原标题:《小剪刀成就大人生——记商都县剪纸传承人赵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