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德之共享文明的本质追求与人类终极关怀

  年9月20日,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前夕,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卢德之博士在“华民慈善茶座”再一次谈到他思考的“共享文明”。经同意,现将综合整理予以发表。

  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价值就是让人回到人本身的价值,回到人的发展。进入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时期。如何往前走,如何选择路口是人类共同的问题。唐代韩愈在《进学解》中说:“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意思是说疏通条条奔流的河流,让它们向东流到大海里去;尽管面对狂涛汹涌,也要努力拼搏,不能被颠覆。拥有信仰就会有希望。所以,人类尽管不太可能崇尚一种信仰,但可以拥有而且需要共同价值。同时,人类所拥有的共享价值能够防止社会不平等导致的共享发展失衡,避免和消除因对共享的认识与实践的偏差所出现的问题。共享作为一种理念,往往是一种非物化的表现形态,必须有良善的人文作为支持。经过物化与人文的融合,共同创造的共享才会拥有丰富的共享文明的内核——共同价值,进而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正因为如此,人类所拥有的共同价值为人类的未来开辟了道路。

  面对人类文明发展的21世纪困境,共享文明的核心价值所表现出来的与人类终极关怀的一致性追求,已经为人类发展指明了一个前行的方向。所以,我们不需要仅仅寻找人的意义,意义就在由此而推动的世界发展与人类先进之中。

  一、共享文明的本质追求是正确处理财富与多数人的关系

  共享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形态,就应当最能体现我的当代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统一,最能体现科技推动的生产力发展与人本主义蕴藏的人文精神的统一。今天,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并没有显示出这种统一性。市场全球化越来越急烈,人的全球化却越来越要求被保护,财富全球化流动又越来越拉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这一切显然与全球化所要求的共享发展是背离的。全球化的关键在于市场一体化发展,但是市场化不能仅仅突出如何创造与聚集财富,更应当在于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来回答如何分配财富的问题,以此推动人类社会与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关于市场对分配的失灵问题,罗尔斯明确指出:“市场的弊端和缺陷常常是很严重的,政府分配部门必须制定一些补偿措施。垄断的限制、信息的匮乏、外部经济效果和不经济等现象必须得到认识和纠正。而且,市场在公共利益的场合完全失去了作用。”市场全球化发展之下,这种矛盾变得更加突出,任何国家与国际社会只有高度重视公共利益及其规范机制,才能推动人类社会共享发展。

  再深入地讲,文明是人类发展的产物,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综合而成的表达,是个人发展与整体发展的价值形态。所以,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集中反映了人们处理财富与多数人的关系。人生而平等,人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是人的天赋、代际传递、文化积累以及资源的利用、创造能力和社会制度的作用,促成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不同的财富地位和社会身份等。所以,文明基础之上构建的共享文明反映的则是人们以共享的方式来处理财富与多数人的关系。由于财富的本源是人与资本的关系,所以,财富与多数人的关系,本质上就是资本与多数人的关系。

  我曾经多次谈到,资本与多数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推手。这两大推手哪个都不能少,少了哪一个,就摘不到果子,就跛脚了,就跑不起来了,更谈不上健康发展了。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资本、把握资本,才有可能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只有明确了多数人原则,才会有和谐的发展环境,才有利于更好地运用资本,让资本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如果不能让资本更好地创造财富,即使有多数人制度作保障,也可能不会让多数人过上好的生活;如果有激发资本创造财富的机制,却没有多数人的目标,也不会成为一个好的社会。

  所以,任何时候,正确处理资本与多数人之间的关系都非常重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与状态。无论资本主义发展史还是社会主义发展史都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点。资本主义首先抓住的就是资本,它的发生与发展都得益于资本,没有资本也就没有资本主义,资本与资本主义存在着天然的联系。资本主义高度重视资本与运用资本,也就是看重了市场,运用了市场。资本与市场结合起来以后,进一步激活了创新,经济发展快了,社会财富也就迅速地增长起来了。但是,资本主义有一个天然的缺陷,没有建立多数人原则,没有树立多数人的价值目标。所以,资本主义尽管看到了资本的好处,重视资本,由于没有把资本与多数人联系在一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问题就多了,经济发展放慢了,各种社会问题出现了,不得不调整资本与多数人的关系。如前面谈到的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他在《21世纪资本论》中就对资本主义产生的体制性矛盾与问题进行了深刻挖掘与解剖,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收益与劳动收益之间的矛盾及其给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等,再一次推动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反思、研究与批判。

  社会主义从产生的时候就高举多数人主义,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基因,也是制度优势所在。但是,社会主义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往往没有客观地认识资本,没有正确地对待资本,更没有肯定资本对社会创新、财富创造的价值和意义,反而把资本完全否定了。只看到了资本“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没有看到“资本的文明”,总是把资本当作落水狗来打,还痛打落水狗。这样一来,问题就大了。传统社会主义在客观上否定了资本,其实就否定了创造财富的一个根本动力,社会也就失去了创造的活力。这样的社会主义只会是贫穷的社会主义,是落后的社会主义,是绝大多数人不需要的社会主义。之所以出现这样复杂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无产阶级并不是首先在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这样的社会主义自然没有很好地认识资本、理解资本,并且运用资本发展经济了。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曾经说:“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工业较发达,财富积累较多,以及生产力较高而定。”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所设计的社会主义是首先“在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的新政权,由于“工业较发达,财富积累较多,以及生产力较高”,当然掌握了资本的规律了。事实上,社会主义首先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甚至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了成功,比如苏联、中国等。加上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对资本的片面认识,更加剧了对资本的批判与打击,资本不但没有成为发展经济的基础,反而成了被限制、被扭曲的对象。对此,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社会主义就开始警醒了,开始纠正偏差和问题了,开始重新认识资本、运用资本了。到90年代进一步把资本与市场结合起来,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所以,仅仅有资本,没有多数人主义,那是不行的,是没有前途的;仅仅有多数人主义,而否定资本,“割掉”资本,也是不行的,也不会有什么好的前途。资本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姓“资”,也不姓“社”。马克思就曾经充分肯定了“资本的文明面”。他明确认为:“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资本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同样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拥有多数人的目标,一旦重视资本、运用资本,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也就整体发挥出来了,社会主义就会真正强大起来。这样的社会主义才会不断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多数人在拥有制度保障的同时,也才会拥有强大的财富保障。资本主义也越来越看到自己的制度缺陷,看到对多数人的制度缺失了,于是一直在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和弥补,让多数人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至少,这样的趋势是明显的。所以,主观上不管资本主义承认不承认,客观上他们正在往多数人主义方向走。不管怎么评价,社会主义也已经前所未有地重视和运用资本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资本主义还在千方百计地遏制社会主义,企图通过各种“颜色革命”演变社会主义,但是资本主义也应当正确地反思历史、预判未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也许并不总是“冷战式”的对头,也并不一定只有“你死我活”的选择,资本主义在变革中更多地接受了社会主义许多精神与价值,以及社会主义更好地运用市场经济方式与手段等,都是正在深化的现实选择。在此,我想到的一件大事是,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从年问世至今年已经年了,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本质关系及其基本矛盾并没有变。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经融入到全球经济之中,而且已经成为国际投资舞台上的重要参与者,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也日益密切,许多全球治理理念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所以更需要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更好地把握资本、运用资本,处理好资本、财富与多数人之间的关系,让资本为人类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所以我相信,现有的任何经济制度、社会制度都不可能是永续不变的,必然会经历一个长久的演变与发展过程,并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变化。比如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根据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实际情况,提出了让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实际上一部分人的确通过劳动、资本、技术等方式,先富起来了,但是目前还没有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且,我们必须深刻思考的是,一部分人富起来,其他人不能仍然贫困。也就是说,一部分的财富可以增加,其他人的财富不能减少。这在客观上也需要加快推动共享文明建设。中国国内发展如此,国际社会发展也是一个道理。年6月13日,欧洲中央银行突然宣布:增持价值5亿欧元的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这是欧洲央行首次持有人民币外汇储备。几天后的6月21日(北京时间),全球最大指数编制公司MSCI(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宣布,将中国纳入其新兴国家指数。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的认可,意义重大。究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力量的影响力日益强盛。最近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和最大境外消费来源国。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二是中国在国内坚持共享发展的同时,在国际社会坚守“不称霸”的坚定承诺,坚持“有好处,大家一起分享”的准则,既不在国际事务中“挑事儿”,也不会通过国际贸易往来的结算手段和方式“剪羊毛”,人民币自然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青睐,从而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所以我认为,一国的共享能够引导国际共享。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这个信息智慧高度发达的时代,人类的智慧或许可以通过资本与多数人的原则,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大不同的社会制度引向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并且在许多具体事情上逐渐消除对立,走向合作与融合,走向共同发展与进步。从目前的情况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或许是一种大趋势。所以,西方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将不断地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工具与新的平台。中国追求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问题也一定能为全球共享发展提供最现实的共享理念和经验。

  二、共享文明的本质追求是人再一次回到人本身

  什么是人?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人首先不能是一个政治化或泛政治化的概念。社会在发展,人在发展,人的认识也在发展。但是,如何定义人,如何解构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最崇高的学问和哲学首先叩问的难题。哲学的根本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在本质上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问题。今天,我们还是只能通过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而获得对其本性的认识。一般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对此,马克思当年最经典的论断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的发展又是什么呢?从哲学的角度说,人的发展就是人的主体能力的发展。人的发展又是有规律性的,具有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所以,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绵延的过程。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但人的生命高贵是能够思想。正因为人是有思想的,人的发展自然复杂而绵延。

  在这个认识基础上,我认为,人的每一次发展与进步都是人的又一次回到人的本身——回归人性。人性是人类一直面对和追寻的重大主题。人性是永不磨灭的生命旋律。东西方对人性的认识和把握,自古以来就是源头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特点。中国传统文明,几千年来都一直以人为核心思考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比如从周天子至今,人的问题一直没有间断过。也就是说,东方一直在探求一种有等级的共享,反而形成了一种稳定性历史文化。西方则一直追求平等基础上的共享,却表现出强烈的动荡性、割裂性,甚至毁灭性。但是,在重视人性、向往人性的美好价值等方面,东西方一直保持着同样的认知高度和深刻追求。

  所以,人类文明的本质是人的文明、人性的文明。离开了人本身,人类无所谓文明。特别是最近几百年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取得了以往一千多年都不可能创造的伟大成就,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自身身心的关系,也在日趋紧张、甚至持续恶化,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常常迷失了,甚至丢失了。人一步一步陷入了现代文明诸要素博弈发展的困局,又在资本、技术、财富的作用下,渐渐远离了人的共生、共存与共享的本质要求。

  尽管如此,共享一直在人们的追求中艰难地延续、发展着,因为人类文明的本质是人的文明、人性的文明,而不是其它别的价值与追求。而且,共享文明的核心也是人,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没有这样的发展也不会追求更高级的共享文明。所以,离开了人,也就无所谓共享文明。共享文明是人的文明。比如现代城市文明的核心是人的文明,必须坚持城市的主角是“人”。第一,城市发展的推动者是人。千千万万从城市以外的乡村来到城市谋生,他们在创造新的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城镇发展所必需的智慧、资本、才能和体力。第二,人们到城市来,寻求的是改善生存处境,这是发展愿望,也是一种“自利心”。正是人们的这种“自利心”,而非有意识地建设城市的“公益心”,反而推动了城市的成长。所以第三,城市的落脚点必须是“人”自身的发展。城市发展的目的是为人,而不是为了城市而城市。第四,城市的主角是“人”,城市的本质是“市”。城市是市场秩序扩展所形成的文明结果。从历史上看,大部分城市位于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正是因为在这些地方生产、交易活动比较方便,生产的产品,容易通过方便的交通销售出去。城市是人的集聚地,是人的发展场所。城市首先是作为“市场”而存在的,市场的人主体也是人,人随着市场的内在扩张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到城市来,城市的规模也就扩大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发展也是人类共享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共享文明还是人性诸要素所追求的崇高目标。人性是复杂的。人性的结构也是复杂。古今中外诸多人性理论所阐述的诸多人性概念就是证明。一般说来,人性有十要素说,包含行为、形体、情感、精神、认知、目的、历史、未来、多面和多变等十个要素。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欲望、精神、理性是灵魂的三要素。这灵魂就是指的人的属性,也就是人性。英国哲学家休谟在《人性论》中,讨论了一种人性结构与要素都很完整的理论体系,比如他用“知性”作为形而上的人性概念,然后以“知性”为理论核心分述了如道德、爱、恨、善、恶、正义、忠顺等20余种人性要素。我则倾向于人性四大要素说,即本能、欲望、追求和意志。奥地利著名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运用发生现象学方法揭示了本能、欲望、追求和意志之间的动机引发关系。在他看来,意志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积极主动的行为,本能是本源的意志现象,它作为意志行为的低级阶段,属于前自我的意识活动。不仅如此,本能还可以成为意志的直接驱动力,并在自我构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原始的力量和作用。由于本能具有任意性、偶然性和非理性,因此它需要意志引导和确定实践目标。与本能不同的是,欲望在本能之后,它能是积极主动的也能是被动的,而本能则具有完全的被动性。本能是欲望的预备阶段,意志是欲望的最高阶段。追求体现了“为了什么做”,而意志体现了“为目的能做”。追求兼有被动性和主动性的双重特征,在等级上仅次于意志。要真正成为意志实现的动力,追求必须体现价值这一本质性目标。由此,胡塞尔批判了享乐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认为他们把追求建立在自然主义人性论基础上,即本能和欲望自我的基础上,追求的是趣味和快乐而非价值。

  我们谈到人性的同时,更多   所以,人性是自由的,如果放任其自然发展,只会走向狭隘的个人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人性只有接受应有的规则,才会促进人性内在的个性与整体性的协调、统一,与自然共同发展,与社会同在。人回归人本身也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共享文明的核心价值所追求的人再一次回到人本身,也必然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

  三、共享文明是人类文明第五次人性回归的结果

  共享文明的本质就是对美好人性的不断发掘与表达。如果缺乏美好人性这个基础,缺乏对人性的关爱,任何文明都没有价值,也没有意义。东方“性善论”的旨归在于弘扬人性中那些积极的向往与追求。西方“性恶论”立论的基点在于警醒人性中那些消极的认知与影响。两者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一方面是人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人的社会性的发展。人们谈论人性,往往陷入两种片面性:要么片面地看重自然性,强调自由性、自主性,反对规范与约束;要么片面地看重社会性,用意识形态的观念认识人、把握人,陷入泛工具化、泛政治化。其结果都没能很好地认识人,用于实际生活,往往使人陷入重重困扰之中。我认为,人的价值才是人的本质追求。所以从价值学或价值性上看,人性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性三大定律:爱的定律、趋善避恶定律、共享定律。人性第一大定律是爱的定律。爱是一种人类情感、一种不求回报的付出、一种出于内心深处的呵护与关怀。第一,爱源于人的自然本真、源于生态,是一种“本能的爱”;第二,爱源于人的基本的社会关系链接,是一种“血缘的爱”;第三,爱源于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社会契约等,是一种“公民的爱”。第二大定律是趋善避恶定律。这是人性的基本逻辑,直接与人的“善恶价值”紧密相联。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希望得到对人有益、让人喜欢的好东西,总是避免对人有害、让人厌恶的坏东西。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曾经深情地告诫人们说:“人人生而自由,但又无处不在枷锁中。”他在这里所揭示的就是人的基本价值取向与人的局限性、人的可悲性。第三大定律是共享定律,我称之为人性黄金定律。这也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共享是人性的一种本能需要,没有共享,也就没有人类社会;其次,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之所以延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是共生、共建与共享,否则也就无所谓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的存在与发展;再次,共享与人类同生、共在,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最基础的作用,只是到了21世纪,人类面对更加复杂的发展环境情况下,共享才进一步凸显出人伟大的价值与作用。

  人性存在的这三大定律是人性内在要求与外在追求相互作用的表现形态,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最基本的内在源泉。而且,这三大定律总是以不同方式作用于人类文明发展,也往往以不同强弱程度作用于个人、群体和社会,使文明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常常双成为拷问人性本质要求的社会基础,促使人性一次又一次回归与超越,进而从人性的价值角度推动文明不断发展与升级。而且,人性存在三大定律作为文明发展的内在源泉,往往与文明发展的客观环境所形成的外在动力结合,构建出不同的文明形态;又总是在人类发展出现困境时以不同的方式引导人们回归人性的基本价值,从而一次又一次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以此观照现实,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先后至少完成了五次人性回归。每一次人性回归的结果都出现了一种新的时代,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共享文明已经是人类文明第五次人性回归的结果。

  第一次人性回归是在遥远的神话时代。我们知道,人类在原始形态下,普天之下都是神。当年,我们的祖先姜子牙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据说,我的祖先就是姜子牙,也不知道姓姜的怎么变成姓卢的了,说是他第七代子孙被封为卢姓。不管怎么说,我的祖先们都认姜子牙为祖先。姜子牙搞了一个封神运动,搞了一个封神榜,把天下的神分得清清楚楚。其实,这件事反映的是人性的回归,是人从神那里区分划开来。人与神分离开来,人就是人,神就是神,大约是新石器时代之前,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万年到前年左右,是人类史前或原始社会。人类远古神话里,人与神往往是一体的。到了人发展工具,以及能够制造简易的工具,人才从神那里分离出来,看到了人本身的特点,或者说第一次看到了人性,开始了人独立发展的历史征程。这样,第一次人性回归的结果是人神分离。人进入了人的时代。

  第二次人性回归是铁器时代出现的。大约在公元前年到前年左右,铁制工具和牛耕开始被人们使用并被推广,土地的重要性显现出来,人与土地的矛盾成为最基本的矛盾。也就是说,这时候人们创造并掌握了新的劳动工具,比如发明磨制石器,开拓能力强了,又利于精耕细作,收获也就多了。于是,劳动力重要,土地变得更加重要。土地被以一种私人和集团占有的形式独立出来,结果人与土地分离了。许多人因此失去土地,变成自由的劳动力或者被土地役使的劳动力。人发明了新石器,结果变成了被土地奴役的人。

  第三次人性回归的结果是人与宗教神权的分离。人类早年发展到宗教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后来,不同地区的宗教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特别是到了欧洲中世纪时期,宗教寻求与封建政治结合,并发展成为政教合一的体制,人又开始了与宗教神权统治的矛盾。直至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才把人从宗教统治中拉回人间,人回到了自然人,回到了自然的人性等,世界发展进入新人文主义时代。也就是说,西方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等,打破了教会的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人文主义得到了发展,而且重新发现了人本身的价值,把人从宗教神权那里拉回到人间,人就人,宗教就是宗教。这是西方意义上的人与宗教神权的分离。中国则是另外一种情况。比如,佛教早年传到中国。到了唐朝的时候,出现了六祖佛爷惠能。他得到了五祖弘忍传授的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把佛教拉回到了人间,成就了人间宗教。在他这里,人是人,神还是神,人和神的关系相对比较平和了。人不是宗教神权的附属品。

  第四次人性回归是资本推动的结果,是大机器生产的结果。这时候人与资本分离开来,人们逐步认识到了人被资本和资本家双重剥削的事实,从而开始了剥削与被剥削之间的斗争与革命。基本特点是:随着机器化的发展,人日益受到的资本的控制,资本剥夺了人的劳动成果,人不断地挣脱资本的压制而追求生存、发展与自由、平等的权利。这个时候,马克思诞生了。马克思深刻揭示了人与资本、人与机器、人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人在大机器面前看到了人性的本身面目,人也再一次与现代科技大机器、与现代资本、与现代金融资本分离。其结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促进了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也预示了资本主义危机的不可避免。

  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大数据等高新的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人性又一次与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高科技分离,人类历史上的第五次人性回归由此出现,其结果是人更加深刻地看到了人与宇宙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就是让人看到了共享的关系与共享的价值,促进的将是共享文明的崛起与发展。所以,我们看到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就立即采取措施,希望把制造业拉回到美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要就业,人仅有社会保障制度、有饭吃,也是不够的。在这一点上,我特别理解他,他,是企业家出身懂得人不仅要吃饭,还希望去劳动。劳动是人的一种本能需要,也是人的快乐的需要。所以,一个互联网电商平台再好,比如可以让万人上岗,也可能因此突然切断了就业链条而影响相关行业,如传统零售实体等,而使万人下岗。这样的话,虽然也产生了新的就业上岗人员,而让更多的人因此下岗,如果没有相应的渠道增加就业,就会带来社会隐患。从经济伦理上说,那是违反人性原则的,也是不道德的经济发展方式。当然,基于互联网的电商平台(所谓“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是一种科技与经济上的生产、销售、交换、服务渠道,发展起头也很强劲,也可能是未来生产销售、零售等的重要方式,不重视、不研究、不发展也是不行的,更是不可能的。我想说的是,我们在重视、发展电商平台等互联网生产、销售、服务的同时,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实体经济,发展产品经济,不能仅靠商业模式、靠资本运作模式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西方国家崇尚金融万能,用金融手段包括金融衍生品控制跨国公司,通过金融收割全世界的财富,同时逐渐退出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以致在21世纪初暴发严重的金融危机。今天,我们是否又会陷入另一种脱离实体经济,而专注以流通、服务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呢?这样下去,20年到30年以后,我们将会面对什么样的经济形态呢?我们还需要警惕的是,一个人似乎有社会保障制度就可以了,通过一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可以让人好好生活了。事实上,那是不行的。第一,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第二,社会保障制度又是建立在人们劳动就业基础之上的。我是做企业的人,我很清楚这一点。比如我的企业可以让一些人不做事,可以养一些人,但这些人非常不舒服,因为这些人不是不能做事,是你老板没有给他提供机会。同时,那些做事的人也不舒服,我做那么多事,工资只比他高一点。当然,最不舒服的是老板,两头不是人。所以,大家有事做、有饭吃,才是最好的。特朗普先生作为一个商人出身的总统,他深深懂得这一点,所以他要回归实体经济,要人就业。这一切在我看来,就是第五次人性回归的结果。可以说,这一次人性回归是人与以互联网为代表、或者说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新技术,包括与此相适应的商业模式的分离,人回归到人的根本,人需要劳动、需要就业,仅仅有社会保障也是不能快乐生活的。所以,人性第五次回归的结果是,人要坚守以人的主体性参与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的尊严,并保持与自然、生态、社会共同发展,推动的将是人类共享文明的崛起与发展。

  所以,人类文明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与人性的发展。离开了人本身的自由与幸福,其发展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价值与意义。

  四、共享文明的本质要求与人类终极关怀的价值追求

  共享文明的本质要求与人类终极关怀的价值追求是同一的,是高度一致的。

  我们知道,人的高贵在于人的价值选择,在于人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生活。所以,人类总有一种终极关怀情结,追求人的终极价值。在人类思想史上,人的终极关怀始终是一个不能释怀的重大主题。古代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系统的人的哲学。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人的终极关怀不仅是神学的任务,也是哲学的主题。比如,西方哲学的终极关怀,指向的是彼岸神圣化的理念本体世界和现实超越的理念人生;中国哲学的终极关怀,指向的是此岸统释化的本然世界和现实永恒化的不朽人生;印度哲学的终极关怀,指向的是彼岸享乐化的真如世界和现实否定化的超度人生。但是,自古以来现实生活中的人却并没有因此而找到一个称心的栖身之所、得以安身立命,反而总是陷在失却精神家园,备受人性危机、精神危机的痛苦选择里。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人的终极关怀是一个没有最终答案的问题。第二,人的终极关怀是一个多元的问题,正如张岱年所说的,古今中外关于人的终极关怀就有三种类型:皈依造物主的终极关怀、返归本原的终极关怀和发扬人生之道的终极关怀等。第三,人的终极关怀又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不同时代对这个问题都有不同的回答。

  在这里我想特别谈到的是,中国传统文明与马克思主义都高度   这个世界再怎么变化,也是人的世界。人类社会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人文关怀、人类关怀,不能只是围绕经济考虑、围绕资本考虑,经济与资本只能是人的价值、人的幸福的实现工具。所以,共享文明所追求的价值就是人的价值,共享文明所追求的人本价值具有鲜明的人的终极价值与现实意义。如果再进一步从总体上对共享文明作一个基本判断的话,至少有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不同文明以不同的方式发展到今天,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时期,共享文明很可能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最具普遍共识的文明形态。第二,共享文明是一种超越性文明,是对既往文明的扬弃,也是全世界各种不同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相互博弈,甚至相互斗争而不断趋同的文明形态,而且不是不同文明相互冲突的结果,而是不同文明相互融合、发展超越的结果。第三,共享文明是全世界各种传统文明、各类思想家的社会构想、现实经济社会矛盾与人类终极关怀、最广泛的利益、最切实的行动等相结合而形成的文明新形态,是时代的产物,体现的是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第四,共享文明是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与人文科学从相互融合到相互背离,再到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从而共同推动的体现了人类童年最基本的发展原则——“天人合一”等原则而发展形成的文明形态,是人的本质的基本表现形态,也是21世纪人性回归的价值追求。所以,从共享文明所追求的人本价值中,我们看到的是人类对人的终极价值的反思与追求。当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并在年5月24日在办公室发出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电报“上帝做了什么”之后,全世界为之惊震,随之而来的有质疑、嘲讽,也有狂热与崇拜,接着便迅速掀起了疯狂的投资浪潮。在半个世纪中,电报业就走过了从自由竞争到国家干预的垄断资本主义产业过程,终于在21世纪初彻底走到了尽头,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回望这多年电报业走过的路,我们看到的是当年作为最伟大的新技术的电报业从狂热与投资,到商业模式与罪恶,到形成新文化与影响伦理道德,再到亏损衰退等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性表达过程。今天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发明与创新,已经走过了被人质疑与嘲讽的阶段,还会沿着电报业所走过的路往前走吗?也会走出一条从狂热与投资,到商业模式与罪恶,到形成新文化与影响伦理道德,再到亏损衰退的道路?如果技术有一个成长与衰落的过程,人文也会再一次走向如此的宿命吗?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必须警惕的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发明与创新必将催生和引领新文化、新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我们只有从人的终极价值来反思与追求新技术时代的人类发展,才能更好地体会电报业从升起到衰落而留给人类的经验与价值,也才可能更好地理解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对人类文明的作用与价值。

  所以,人类在追求共享文明中发现的是人,是人的价值的升华,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与共享文明相应对的是人性的又一次回归,回归的则是人的身心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又一次更高级的协同与进步。

  五、共享文明的价值决定于共享文明发展主体的价值

  世界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一个基本特质。人类社会从古到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一个大一统的文明类型。相反,每种文明都在顽强地表现着自己的多样性。在多样性中存在,在多样性中发展,在多样性中前进。所以,共享文明的发展前景是人类共同追求和深刻调节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形态,而不会也不可能是一种大一统的文明形态。这是为什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共享文明发展主体的多元性,所以,共享文明的前景决定于共享文明的主体,共享文明的价值决定于共享文明发展主体的价值。

  从哲学上说,所谓主体,就是实践活动或认识活动的承担者。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就是人,即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个人或者社会集团。人类是唯一能够展开高级文明活动并为此承担责任的生物。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的文明活动越来越扩展到了人类族群、团体、社会或国家,主体也便从个体扩展到了社会集团。因此,共享文明不仅是指人的文明,也是一种全民的文明形态;不仅是一种所有个人都应当拥有的文明追求,也是一种人类族群、团体、社会或国家所拥有的文明形态。当然,任何主体都要对其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而且这种责任无从逃避。那么,共享文明主体怎么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呢?一是共同责任;二是不同主体有不同的责任;三是不同主体承担自己在整体行为中所发挥作用的那部分责任;四是不同主体还应当承担在整体行为中的促进与监督的民主作用。概括地说,就是既要共享财富、共享美好,也要共担艰难、共担风险。

  作为共享文明主体的个人及其价值。人类文明发展从来就没有否认个体的价值,相反的是,从来就肯定了每一个个体在社会和历史发展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文明发展的合力。我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人的本质属性。荀子就曾经充分肯定了人的存在价值,他认为“人最为天下贵”。那么,为什么“人最为天下贵”呢?人之贵就贵在人的价值,就是人能够创造新价值的价值,人是一切价值中最高的价值。从自然发展角度来说,人要生存、发展,人本身就会有许多需要,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而且,人的需要都必须依靠人的劳动去满足。也就是说,人只有把自己作为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才能够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实现人自身的价值。而且,人的价值既是自我价值,又是社会价值;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所以,一个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个人的自我价值就越大。一个人的人格越高尚,道德价值越高。一个人的道德价值越高,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也就越大,这个人的社会价值也越大。所以,作为共享文明发展重要主体的个人,一定要处理好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的价值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关系,努力成为一个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为共享文明发展创造更多的个人价值。

  作为共享文明主体的社会及其价值。我们需要把握的是,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和团体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而社会的价值,特别是面对21世纪人类发展的社会价值核心应该是,全社会包括政府、企业、个人、社会组织、国际非政府机构等,都应当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责任与义务,推动不同文化与文明的融合,凝聚共识,创造共同价值,共担时难,共享发展成果,共同超越21世纪人类发展所面对的“自然资源枯竭、人口收缩、资本无度扩张、科技非人性创新等发展陷阱”,人类才会拥有共享文明这簇“普照的光”所滋润的美好明天。这是社会的责任与价值,也是社会的前景。

  作为共享文明主体的国家及其价值。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主体,确定什么样的发展战略与政策等对国家发展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正如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在谈到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时所说的那样,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广蔓延,并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经济繁荣,反而弊端不断暴露,消极影响日益凸显,给众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例如,拉丁美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由于推崇新自由主义,并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下,推进贸易自由化,放松资本账户管制,实行大规模私有化,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导致国家经济严重衰退。同时,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人自己的意识形态要求,体现的是国家或地区的重要价值选择。但是,不同的意识形态不能成为国家或地区之间产生矛盾与博弈的原因,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与攻击的理由。比如西方一些国家把他们所信奉的一些西方中心论意识形态作为攻击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或地区,既不利于国际共享的发展,甚至会成为影响国际共享文明发展的不利因素。

  作为共享文明主体的世界及其价值。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主体,世界或者国际社会中的非政府机构和组织的国际化协定等对国际共享具有重大促进作用。我们已经看到的一个事实是,由于世界经济生产、交换、消费方式的全球化以及互联网发展,国家主体力量在弱化,过去那种单一国家或少数国家主导世界秩序的传统模式已经衰落,而且在世界发展中的国家作为权力主体的模式也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最明显的是,在21世纪全球治理中,除国家这个主体之外,还有跨国大公司、国际机构、非政府组织等都已经发展成为国际间的新主体。如果不寻求这些新主体的合作,全球治理就难以寻找到更多来自商业、金融、技术、资本等层面上的支持。特别是面对多元发展的21世纪,人们更希望坚持多元主义的对话与合作,追求和平而非暴力的发展方式,如何发挥这些新主体的作用就显得日益重要。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作为共享文明的主体,无论是人、族群、团体、社会或国家等,其基本构成元素就是人。世界上最难研究的对象就是人而不是其他。自然科学的主体是人,社会科学的对象是人,是人文。人最具多元性,最难达成统一的认识标准与认识结果。自然科学最难认识的奥秘在人的身心。社会科学也因此最难出成果,更难出大成果。出大思想家尤其困难。也因为如此,人们对共享与共享文明的认识和把握总是存在差异,甚至很大差距,也是相当自然的事了。这种差异并不可怕,差异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外在动力。

  所以我的一个结论是,价值和共同价值是共享文明的本质追求。共享文明是人类的共同价值构建的文明形态,既是对人类文明历史的一种延续与总结,也为人类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文明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文明照耀的社会才会是美好的社会。在此基础上,人类对共享文明的追求,必将为人类终极关怀谱写出新的历史发展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