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很早就听我妈说起过,当时她不知在哪里拿到了它,看了后跟我推荐过好几次。但我对外国小说一向有些抵触,一来是那些人名太长,绕来绕去的,我总是会搞混,记不住谁是谁;二来是那时的我还很年轻,对外国小说中那些大篇幅的环境和细节描写实在是静不下心来感受。但是有一次我表妹无意中和我妈聊起看书,也说到这本书,并表示她早就看完了,很不错。我心里蠢蠢欲动起来,在众多出版社版本中精心选了一版最喜欢的封面,准备一读,结果在坚持了一阵直到主角家里的孩子依次登场后,就放弃了。(主角家的孩子实在太多啦,而且名字又长。)这本书在泸州房间的书柜上放了很多年,上月回去,我终于下定决心把它带来重庆,一定要坚持看完它。
故事是从主角一家人在新西兰的生活开始,然后再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第二章:他们举家迁往澳大利亚。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总是发达的,现代化的,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觉完全不同,它描述的是英国移民刚来到这里不久的那段时间的事情。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移民们在新大陆开垦生活的场景,年代感浓郁,让人身临其境。
在新西兰的时光,弗兰克在院子里劈木材,妈妈菲奥娜总是为打理一家的小孩以及各种家务事而忙得脚不沾地的这些片段让我印象深刻。当然还有担任老师的修女的势利与暴躁,我想要是她是在今天的中国这样子做,早就被全教育系统通报批评并开除几百回了。
那时的新西兰生活真是艰难,当然这是针对主角他们那一阶层来说,看来全世界的穷人都一个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说里主角一家的小孩几岁就要开始帮着做家务,干活,帮着带更小的孩子,这和我妈她们经常聊的她们小时候如出一辙。
我妈她们小时候
相对于新西兰来说,这本书绝大部分的场景是在澳大利亚,我从来没有去过澳大利亚,但是网上关于澳大利亚的各种神奇动物的段子和图片很多,看了《荆棘鸟》关于澳大利亚的描写后,我毫不犹豫地相信了此前网上看到过的种种传说。
老实说,我跟随主角一家人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时,几乎和他们一样体验了那晕船的恐怖。而澳大利亚各种光陆怪离的自然景观,让我恨不得亲自去旅行一趟。牧场的生活很是艰苦,而不远处富人的大宅又是那么的美,透过那巨大的落地窗,我也看见了那满眼的藤蔓,闻到了满园色彩缤纷的玫瑰花香。以前在旅游节目上看到澳大利亚农场里剪羊毛,我觉得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好玩的农活,然而看了《荆棘鸟》才知道,剪羊毛并不好玩。试想一下,一群人在十来天的时间要剪完三十万头绵羊的酸爽吧。
世界上就是有那么些人,越富有,越吝啬,便是对她的亲弟弟也不例外,这个令人讨厌的老妇人的形象对我来说简直是太熟悉了!因为我亲戚中就有类似这样的人和事,真是活灵活现。
这本书一共有七章,我才把第二章看完,目前为止我最不喜欢的人就是拉尔夫神父,至于那刻薄吝啬的老妇人都还暂且排后。看看拉尔夫神父是一个什么形象,高高大大,身材练得好,面容精致,似男若女......表面云淡风轻,清心寡欲,实则为了金钱算计,心冷如冰......
关于他选择爱与不爱谁,这都不是问题。但是,能这样为了钱,狠得下心拿走本该属于别人的东西(虽然是合法的),那一副对簿公堂的嘴脸真的可恶。
医院手术拆之前骨折安装的钢板,比较轻松和无聊,我也把这本书带在身边,第二章一看完,我就迫不及待地把一些感想记录下来。后来还有一大半的故事等着我去阅读,等我有了新的想法的时候,我再继续记录吧。
年11月12日晚重庆急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