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现在教育中父母会念叨着养娃就是拼资源,衣食住行不能差,别人要有的自家孩子也不能少,教育除了课内学习,课外报班也多多益善。父母有养育的义务,但一味的给予会让孩子学不到“珍惜”二字的真谛。
很多孩子看到喜欢的东西时会“习惯性”的耍赖,赖着不走嘴里喊着“我不管”、“我就要”,无可奈何的家长最后还是妥协了,但小小的生活信号其实是在给家长预警。
父母只知道给予和付出,却没有教会孩子索取不是理所应当,即便是父母与子女也没有这份必然。从小培养孩子感恩互助其实很重要。
大多数家长都会尽量给孩子物质满足,想买衣服打开手机就能网购,孩子只看到了“便利性”,并不知道这背后付出的是金钱,而钱也是父母辛苦赚来的。
但这份感受孩子自然不会懂,为了不给孩子埋下不劳而获的危险思想,教会孩子感恩,这本《佩尔的新衣》,家长不妨陪孩子读一读,并将这份教育的理念代入生活中。
想得到一件衣服很难么,现在来看自然不是的,但回头看我们小时候,冬天的毛衣大多不是买的,多是妈妈用针线一下一下织出来的。
小时候能得到一身新衣,愉悦的心情能持续好几天,不过现在情况不一样,物资生活变好了,满足感变得需要更多物质的填补才能实现。
《佩尔的新衣》
《佩尔的新衣》是小男孩亲身参与获得新衣服的过程,通过劳动领悟人生的道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本该心怀感恩,这样从劳动中就能得到快乐、满足和幸福感。
小男孩佩戴自己养的绵羊,亲自为小绵羊剪羊毛;到裁缝那去喂猪、耙甘草,他在请求其他人帮他制作新衣的时候都彬彬有礼,而作为回应,每个人都同样对小男孩热情回馈,帮助他完成得到新衣的微小步骤。
佩尔最终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大家的帮助终于得到了新衣,小男孩参与了制作新衣的每一个环节,且在获得帮助的时候,都付出了自己的劳动,在这本绘本中没有“钱”的概念,帮助是通过劳动换取的。
最后,小男孩佩尔穿着一身新衣和小羊站在了一起,身后是在每个细小步骤中帮助过他的人们,这样的劳动既有喜悦感,又有成就感。
优秀的品格陪伴一生,随手可得的满足却很短暂
现在城市里的孩子不需要担心物质和学习资源,家长们恨不得把最好的都给孩子,如果父母还属于不太喜欢思考教育的宠溺型家长,情况更严重。不加控制的给予不是好事,至少从教育角度而言,没有哪个家长希望看到孩子变成巨婴,变成啃老族。
衣食无忧的表象下,这样成长环境下孩子的个人成就感其实是很低的,有所付出的喜悦才更让身心充实。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会让孩子从小在生活在过分安逸的环境下,开始不愿努力,但社会在进步,在前进的浪潮中,原地踏步是难以适应社会的。
1)良好品质的培养
透过《佩尔的新衣》,除了绘本的故事性外,家长还可以将这份教育理念应用于生活,教会孩子好的品格。
比如绘本中的小男孩时常怀着感恩的心,在请求帮助时,小男孩总是自觉地先付出,这样大人们也会很乐于帮助佩尔。
善待身边的人和物,小佩尔很喜欢大自然,也喜欢动物,封面中他穿着一身新衣,看着小绵延一脸笑意,似乎想把这份喜悦传递给小绵羊,人与自然,与动物本该如此和谐。
而生活中最基本的,孩子从小就要有尊老爱幼,爱护小动物,保护弱小的道德感,这部分价值观的建立父母可以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2)满足填补不了欲望,但通过付出得到收获,满足感却能化为精神力量
满足欲望是人的天性,因此家长不需要为此而纠结,但在方式方法上,是让孩子自己通过努力获得,还是家长给端到孩子面前,将行为的本质剖开,其实家长们都知道该如何选择。但当局者迷,在很多情况下为人父母的并不会想这么多。
培养孩子通过自我努力的主观能动性,触手可得反而会减少满足感,而唯有通过自己的行动,孩子才更能理解“来之不易”四个字的含义。
在孩子们最初学习古诗的时候,启蒙的古诗中一定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五言诗。但孩子们对文字缺乏人生经历式的深刻体悟,因此体验式的家庭教育有其必要性。
我们在给孩子幸福童年的时候,不要忘了让孩子参与到劳动中,以体验式教学为主,让流于文字的深刻道理印刻到孩子的精神世界。
培养优秀品格的活动
1.成为志愿者
年龄小的孩子还没有能力独自参加志愿者活动,但父母可以带孩子从旁观者视角看志愿者们所做的事。年龄大的孩子可以申请参加本地志愿者活动。
旅游景点,城市图书馆、博物馆、公共交通等都有相关活动。更早的体会社会价值给人带来的满足感,体会与人方便、与人为善的快乐,世界也会以同样的反馈充实精神。
2.亲近大自然、尊重大自然
环境问题不管是破坏还是改善,在短期内都难以显现,但从更长的时间线看,一个地区的环境需要人们从小事做起,过去的西北风沙被一片片防沙林、梭梭树拦下。
会对环境问题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