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变中的青海民间舞蹈中国经济网

《骆驼舞》记述了撒拉族人民的东迁史;《安昭舞》却出现在土族人民欢庆佳节和婚嫁喜庆之日;《纳顿》则表现土族人民庆祝丰收时的喜悦;《宴席舞》多在回族群众婚嫁喜庆之日展示;《社火》舞蹈均在汉族元宵佳节的欢腾气氛中起舞;《锅哇》是古代藏族人民为防御敌人侵略进行练兵为内容的武士舞……

青海是古老的黄河文明、长江文明、澜沧江文明的发祥地和重要传播地,也孕育了青海高原各民族丰富多彩、灿烂夺目的舞蹈文化。青海的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上孙家寨墓地发掘的舞蹈花纹彩陶盆和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的舞蹈彩陶盆可以证明,早在数千年前,舞蹈就同青海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青海是名符其实的“舞蹈之乡”。千百年来,历代居住在这块热土上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心理素质,也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即日起,本报文化专版将连续刊登青海民间舞蹈的类别、流变和发展历程,为广大读者呈现青海民间舞蹈的独特魅力。

(一)藏族舞

藏族民间舞蹈在青海省流传甚广,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州、地、市、县。而且种类繁多,节目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八大类舞种,节目过千,有“卓”、“依”、“热巴”、“热依”、“则柔”、“拉什则”等。

《卓》(藏语为舞的意思)是流传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市、囊谦县、称多县的古老的民间歌舞。“卓”舞有两种,一种称为“曲卓”(即宗教卓),一种称为“木卓”(即民众卓或称民间卓)。“曲卓”动作雄浑庄重,沉深典雅。“木卓”为民间流行的卓,内容多为赞美家乡的山水、村庄、祝愿庄稼丰收,叙述故事,描绘人物、夸耀舞姿服饰等,大都在喜庆、迎送、婚嫁或劳动之余自娱时跳,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表演,人数不限,十几人、几十人皆可,常常是男女各半,围成圆圈,转圆而舞,时而轮流跳唱,时而一起跳唱,有的地方还男女手拉着手表演。

《依》(藏语直译为歌的意思)是流传在我省部分藏区的古老的民间歌舞。“依”又分“玉树依”、“安多依”两种。“依”的许多表演动作和技巧是采用浪漫写意的手法,从骑马、狩猎、赶羊、挤奶、打场、剪羊毛、打酥油等生产劳动姿态中吸取动作发展提炼而成,并同带有虚拟性的舞蹈语汇融合在一起,形成与“卓”舞不同风格的舞蹈品种。“依”舞表演不受性别、年龄、场地、时间等的限制。

《热巴》是一种以铃鼓为主,包括依、卓、热依、踢踏及说唱、杂耍等综合表演的艺术形式。舞时,男手执铜铃,女左手执长柄鼓,右手拿弯锤,摇铃击鼓,并不时出现较激烈而富有技巧的快板,最后男子表演特技以达到高潮。其舞姿雄健灵活,情绪欢腾激昂,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豪迈奔放的性格。

《热依》主要流传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囊谦县境内。表演时,加了不少技巧性动作,以模仿生活中如背水、挤奶等典型动作,来反映生活、劳动和思想情感。“热依”是热巴艺人吸收了不少“依”的动作,根据其表演的需要,在音乐、舞蹈语汇、队形、技巧等方面有所加工提高,比民间舞“依”的动作规范,队形变化复杂,技巧性高,所以人们把热巴艺人跳的“依”称为“热依”。

《则柔》是藏族群众非常喜爱的娱乐性歌舞,每逢节庆、婚嫁迎娶喜庆聚会时,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兴高采烈,即兴边唱边跳(不限场地大小),基本形式为两人对舞,不分男女。其舞蹈动作特点可归纳为屈、圆、稳、颤、跳、嬉。“则柔”除少数统一的动作外,大部分动作都是随着歌词内容即兴表演。舞者们反应敏捷、思维活跃,让人折服。因地域的不同,表演时各具特色。

《拉什则》(藏语为神舞,也有称神鼓或龙鼓舞的)是男性表演的民间舞蹈,“拉什则”以各种不同鼓的敲击方法,节奏变化和场面调度反映了藏族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浓郁生活气息,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拉什则”在各村寨的表演一般持续三至五天,村与村之间还要互访,交流表演。

《勒什则》(藏语译音,意为龙舞)主要在热贡农历“六月会”上表演,尤以麻巴乡浪加村的“勒什则”最具代表性。“勒什则”舞队人数一般不少于30人,舞者均为10岁至30岁的青少年男子,最多时参演舞者多达百余人。舞队中有8位领舞者,他们左手拿一个分别代表龙、蛇、蛤蟆和人的木雕面具,右手均持一把柄系着绸带的小神斧,其余众舞者只是右手持小神斧,传说是用来祈龙降水,也为用来海底捞宝。

《莫合则》(为藏语音译,意为军队舞蹈,亦称军舞),主要流传于我省的部分安多地区,是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地区部分村寨在六月会上表演的舞蹈节目之一。表演人数不限,舞者都是16岁至40岁的青壮年男子。舞蹈队形用走十三圈、分地、行军等来再现古代军事战争阵法变化莫测。是一种表现古代藏族军队交战场面的舞蹈,因流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

《螭鼓舞》是流传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藏族聚居区的一种大型民间祭祀仪式舞蹈。舞蹈时,多名披金色棱形披肩、戴五峰吉祥帽的男舞者,左手执鼓,右手拿鞭,边击边舞。舞蹈结构较为完整、严谨,动作整齐划一,动作调度等有固定套路,不能自由发挥。

《夏尔群鼓舞》藏族民间舞蹈,流传于循化县道帏藏族乡贺隆堡村一带。“夏尔”指夏尔巴人,“夏尔群”意为夏尔巴人多人合众而舞。舞者均为男性,不分老幼,表演者不限人数,人越多场面越壮观。“夏尔群鼓舞”表演时从农历腊月十五日(藏历煨桑日)开始,到农历正月十五结束。

《跳神》“跳神舞”一般在每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大型民俗庙会上表演,舞者击鼓诵经舞蹈,表演武术,祈求保佑一方平安,惠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锅哇》(藏语意为武士)是一种武士舞蹈,舞者身着战袍,手执弓剑或盾牌,模拟操练、征战、时而咏白,时而歌唱、时而拉弓射箭、时而对刺冲杀,其基本步法与寺院跳神舞相似。表演人数不限,一般在四十人以上,参加者都是中老年人,配上凝重的音乐伴奏和古朴刚毅的舞蹈动作,因此显得威严、肃穆、神秘。“锅哇”表现了藏族舞士雄健、威武、勇猛、骠悍的英雄气概。该舞一般在喜庆、节日的集会上表演。

(青海省舞蹈家协会顾问陶万民整理)

来源:青海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