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弈论里有一个“智猪博弈”的说法。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按按钮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若小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6∶4;同时到槽边,大小猪收益比是7∶3;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收益比是9∶1。那么,在两头猪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小猪选择等待。
这个理论放在如今的中国和越南关于“世界工厂”的争论的背景下,同样适用。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对于精密制造而言,成品当然价值更高,但是背后的研发资金成本、设备成本无疑代价更为高昂,这对于一个后发国家而言是无法承受的。所以,越南一家塑料生产和加工企业负责人就说:目前,越南的企业只能生产一些简单的半盔型产品。其他一些全盔型产品只能从中国进口。如果他们自己在越南生产,价格是中国产品的两倍。对于越南产家来说,如果大规模生产,需要花钱去做模具,而模具非常昂贵。因为利润低,成本高,因此,即使越南企业有能力生产,许多企业也会进口中国商品,既能使得品牌迅速成长,又降低成本。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谁都不想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但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玩资本主义,没有原始资本,抢不得骗不得,只能自己省吃俭用。所以,中国成长为“世界工厂”用了40年时间,慢慢培育出了一个世界最大的市场和世界第二的经济体,终于有足够的体量来承载制造业价值链上游的业务链。由于中国的厚积薄发爆发速度太过惊人,因此江湖人送绰号“发达国家粉碎机”。
中国一旦决定进入某一个领域,很快就会把产品变成白菜价,造福世界人民。
这就动了发达国家的奶酪,有一段时间,日本、欧美国家的外资工厂纷纷撤场,他们组团前往中国的周边国家投资设厂。眼看着外资的风风火火,惹的中国的一些企业家竟然也跟风了起来。外国资本家一脸懵逼:我搬厂不过就是刺激刺激你,让你的政策、税收监管等等再松一点。你们跟过来几个意思?
至于结果,我们通过新闻就大概知道了。印度火了一段时间后,不断的安全事故,让资本家痛苦不迭;东南亚国家动辄发生的罢工游行,让劳动生产纪律形同虚设;墨西哥人相比老老实实在工厂上班,他们更愿意去贩毒。
在出走几年后,美国萌生了“返回本土”的想法,日本的一些财团又把工厂搬回了中国。在他们看来,世界上哪儿还有一个国家,有着中国这样的人口体量和基本普及的义务教育,同时还能背井离乡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产业集群地?乔布斯在新闻发布会前一个星期,有一次把iphone和钥匙放在了一个口袋,拿出来后发现手机外壳被刮花了。乔布斯肯定忍受不了,立刻召集所有部门开会,要求一个星期内换成玻璃外壳。外观设计的负责人在会议还没有结束时,就立刻搭飞机到了深圳,因为只有这里才有24小时不停歇的工厂,有所有的原材料部件和模具,有大量加班加点只为挣一点辛苦钱的老板、工程师和流水线员工。如果在美国组织生产,就算给美国天也绝不可能。
美国和欧洲已经进入了后现代国家,可以说是得了“富贵病”。以创新产品的回报周期来看,在欧美,一款新产品从投资研发到资金回笼,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而在中国,这个时间被缩短为23个月。中国人几乎无眠无休的工作,才造就了“世界工厂”的美名。同时,这还没有算进去中国政府在基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大量投入。
中国模式最为核心的并非是“三来一补”的经济政策,而是改革开放的决策魄力以及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生产热情,抑或可以说是生活所迫,看不见的经济调控大手牺牲了一两代的中国人的幸福,完成了中国的产业布局。其他国家想要借鉴中国模式,先要问一问他们有没有做好40年吃糠咽菜的打算?其次,才要问一问他们有没有40年来长期分居两地而无怨言的产业工人?最后,还要问一问他们有没有防止经济成果被“剪羊毛”的国家调控、军事保护手段?
一首民谣《五百英里之外》,节奏缓慢,娓娓道来,诉尽了离家的哀怨。一个五百英里,就要让人痛不欲生了,何况中国人从西北内陆、中原腹地来到华南、东南,哪个直线距离不超过公里?这些人流落异乡,无牵无挂,所以才能心无旁骛,专心工作。而东南亚国家的人,国家幅员太小,基本都是本地人在工厂。所谓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不遵守上班纪律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因为彼此熟识,加上资本家这个共同的“敌人”,自然而然就萌生了政治运动性质的罢工。越南政府对罢工很头疼,为此还特地给外国政府道歉,希望能够挽回影响。但是在国内,越南政府如果制止罢工就会动摇政治合法性。越南政府左右为难,更别提在私有化的土地上大拆特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了。
所以,越南会不会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呢?不会。
后发国家的研发动力不足。根据智猪博弈理论,后发国家只能从低附加值制造业开始积累资本,如农业。在排除越南外资企业出口额后,其本土出口中的大部分来自农林水产品出口,而真正的越南本土制造业出口可以忽略不计。
越南特殊国情决定了经济不能优先于政治。实际上,越南劳动力价格上涨速度非常之快,最低工资在不到十年之内迅速上涨至原来的5-6倍之多。不唯越南,即使东南亚人口大国的印尼,也无法胜任“世界工厂”,其中的原因即在于本地人的政治性多于经济性。
越南人口体量及产业工人熟练程度无法胜任“世界工厂”。越南总共只有多万人口,多数没有经过产业系统的培训,频繁发生的罢工运动让外资企业视同鸡肋。
越南的经济体量无法承载高精尖制造业。如果只是做来料加工,做一些简单的组装活计,这一点在智能机器人时代,越南已经没有优势了。而从事高附加值工业,越南还没有那么大的经济体量来孵化这样的产业。
只能说,“世界工厂”的美誉,可能会永远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载入史册,这是一场人类史上绝无仅有的大规模的工业化运动,换任何一个时间节点,都没有成功的可能。我们适逢其会,只是当局者迷,无法一窥其全貌。“中国模式”当然可以借鉴,但应主要是在政策和体制方面,任何一个国家想要重新复制这场传奇,都几乎不可能了,哪怕是中国也不可能回去了。
对于越南来说,最优解应该是主动融入中华经济圈,承接中国工业体系的某一个方向,作为中国产品的配套项目,从而挣得一部分利润。对于越南的体量而言,这就足够他们优渥的生活开销了,实在没有必要去追求大而全的“世界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