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右旗乌兰牧骑发放民兵服饰,20名乌兰牧骑队员全员“入伍”。组建乌兰牧骑民兵排是赓续红色血脉、培养爱国热情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政治建设、筑牢“两个屏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阿右旗乌兰牧骑扎实推进“六队”建设,切实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始终保持乌兰牧骑的红色基因不变、对党和人民的深情不变、扎根草原的传统不变、服务农牧民的初衷不变、一专多能的特点不变、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变,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为农牧民群众送去欢乐和文明,让“红色文艺轻骑兵”这面旗帜在大漠戈壁高高飘扬。
坚持做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队”。乌兰牧骑是党一手创建的文艺工作队伍,血液中流淌着永不改变的红色基因。始终把握“为什么出发、向哪里前进”的大方向,传承红色文化,培育红色精神,让红色历史在全民中燃起来、火起来。每年深入嘎查社区、部队学校、草原牧场、田间地头和基层一线,开展党的理论宣传60余场次,覆盖受众余人次。以歌曲、舞蹈、器乐、小戏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阿右旗乌兰牧骑组建了“草原学习轻骑兵”小分队,采取“党史+文艺”“理论+文艺”形式,将党史和理论融入文艺表演中,把“党史课堂”搬到“革命老兵”“道德模范”“内蒙古好人”家中,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理论政策,让“公共文化最后一公里”向“零距离”迈进。
坚持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示范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阿右旗乌兰牧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定文化自信,通过组织队员采风、引导创作作品、搭建展示平台等措施,推出一批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助力推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国家统编教材,发挥文艺工作培根铸魂的作用,推动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围绕建党周年组织开展“学唱红歌,熟知红歌”等活动,围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党旗高高飘扬”“永远跟党走”“草原儿女爱祖国,中华民族共团圆”等主题,行驶10公里,演出65场,观众达余人次。开展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阿右旗党史学习教育朗诵比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坚持做党和国家为民利民惠民政策“宣传队”。随着时代的发展,乌兰牧骑的服务方式、服务项目和内容在变,但是乌兰牧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广大农牧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乌兰牧骑的设施设备在变,但是乌兰牧骑传承、弘扬、发展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初心没有变。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不仅要从物质上脱贫更重要的是思想上产生致富动力,乌兰牧骑通过生产、编创、制作有民族风俗的、老百姓喜爱的文艺节目,发挥文艺作品寓教于乐的功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他们宣传为民利民惠民政策,讲述勤劳致富的故事,增强农牧民内生脱贫动力。构建“旗--苏木镇--嘎查村--乌兰牧骑队员体验生活基地”四级乌兰牧骑农牧区巡回活动网络,形成了在农村牧区的阵地演出+流动演出+入户演出的全覆盖布局。队员们积极投身于精准扶贫、抗旱救灾第一线,累计开展政策宣传、协助农牧业生产等送服务活动余场次。乌兰牧骑队伍“面对面”走到老百姓当中,“实打实”给老百姓解决问题,“心贴心”为老百姓提供服务,这种超脱了血缘、超脱了民族、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人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坚持做“我帮你”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队”。乌兰牧骑精神的本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弘扬乌兰牧骑精神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紧密衔接,以草原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队为引领,以各行各业专业资源为支撑,打通农牧区服务信息传送渠道,健全完善“乌兰牧骑+”志愿服务模式,会同文化、科技、卫生、扶贫、司法、农牧、林草、教育、金融等部门,组成“大漠综合志愿服务轻骑兵”小分队10个,通过走牧区进毡包,开展剪羊毛、修羊圈等志愿活动23次,开展理论宣讲、普法宣传、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扫黑除恶”、文明建设、双拥共建、民族团结、医疗服务、鼠害防治、民间非法借贷等政策讲解3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余份,覆盖7个苏木镇、40个嘎查村、9个社区,惠及群众余人。同时,发挥乌兰牧骑老队员的“传帮带”作用,培育地域特色流动志愿服务品牌“业余乌兰牧骑+小小乌兰牧骑”大手牵小手传承志愿服务队,将艺术品质和红色精神血脉更好地播种传承。为老年大学、社区、各协会、中小学生、苏木镇、驻军部队等文艺辅导余次。为基层农牧民、阿盟电业局、旗团委庆祝建党周年暨“五四”青年节表彰文艺晚会、阿右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群众文化活动示范展演、额旗乌兰牧骑红色情景剧《胡杨红》等文艺晚会提供帮扶、导演、灯光音响、LED屏、礼仪、后台服务余次。
坚持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文艺队”。乌兰牧骑是草原上流动的舞台,人民群众在哪里,舞台就扎在哪里。不分观众多少有求必应,不分场地优劣见缝插针,不分严冬酷暑坚持演出,不分生活好坏以苦为荣,不分路途远近送文化上门,做到与百姓“零距离”。队员们以蓝天为幕布,以大地为舞台,寒来暑往,辗转跋涉,踏遍全旗7.34万平方公里的每个角落。按照“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要求,扎根基层、扎根生活,将农牧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场景、经验与故事移植到艺术表演中,用诗歌抒党情,用歌声颂党恩,用故事讲党史,用舞蹈赞党事。原创歌曲《那达慕之歌》《桃花山我的摇篮》《神奇的巴丹吉林》获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阿右旗乌兰牧骑代表全区草原文艺工作者先后三次登上央视综合频道《欢乐中国人》栏目和央视网络春晚,深情演绎《国家的孩子》与《乌兰牧骑扎根草原60年:不漏掉一个蒙古包》的感人故事;《驼乡女人》参加第九届华北五省舞蹈大赛并进入决赛,成为阿拉善盟唯一进入决赛的节目。坚持开展“百团千场下基层”“草原文艺天天演”等文化惠民服务活动,年均演出场次场以上、年均行程余公里、服务群众0余人(次);承担了历届国际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春节文艺晚会、各类音乐会等旗内重大活动的演出和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职能,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引领了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如何第一时间把党的声音传播到千家万户,稳民心树信心至关重要,阿右旗乌兰牧骑在积极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做到停演不停播,创作“以艺抗疫”线上文艺作品,由以往的实地演出转为线上展播,通过网络平台发布 坚持做最强党支部建设“标兵队”。阿右旗乌兰牧骑坚持从政治上建队、从思想上建队、从组织上建队、从作风上建队、从纪律上建队,永葆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的鲜明本色。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要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老、中、青三结合的领导班子,建立梯次培养机制。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和每周1次的政治理论学习,年组织集中学习37次、专题研讨4次,党支部书记与党员讲党课6次,开展党日活动74次,说心得、谈体会,不断从党史学习中领悟思想伟力,为创作更多文艺作品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开展“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保持党员干部思想先进性和政治坚定性。以党员“双报到双服务”为载体,不断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努力打造“最强党支部”。行程1多公里,慰问生活在塔木素布拉格苏木边境线上的“活界碑”守边党员、“北疆楷模”尼玛老人,红色主题小品《边眼》参加内蒙古卫视蒙语春晚,入选第二届国家安全在身边乌兰牧骑优秀节目。常态化开展互联互动工作,为团结社区萨吾尔登舞蹈队编排的原创舞蹈《大漠驼印》在舞蹈世界全国网络舞蹈大赛中获得非专业组特金奖。阿右旗乌兰牧骑先后被国家民委、文化部等授予“草原明珠乌兰牧骑”,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全区优秀乌兰牧骑”称号,获得“阿拉善盟先进基层党组织”“阿拉善盟最强党支部”“全盟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阿右旗乌兰牧骑继续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基层群众,凝聚精神力量,赓续红色血脉,做文艺服务的先锋劲旅,创作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作品,唱响各族人民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引导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阿右旗文旅广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