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自然流露。
展现教养,就等于展现一个人内在的模样。
要从表面上真正了解一个人是很难的,但可以从生活的细节中,看清一个人的教养。
一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体现了他的教养,他的教养就是他的名片。
教养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里。
很多时候,这三个细节可以让你更好地认清一个人。
1
有教养的人,懂得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
每个人都不容易,都有自己的难处和软肋。
一句无伤大雅的话,也许会揭人伤疤;一个微乎其微的举动,也许让人终身难忘。
生而为人,不可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他人,更不可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
很认同一句话:“推己及人,是一个人最大的善良。”
曾看过一个故事。
畜圈里,住着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
一天,主人把猪捉了出来,猪嗷嗷大叫,拼命反抗。
绵羊和奶牛一脸不屑道:“嚎叫什么呀,我们经常被抓也没像你这样大吼大叫!”
猪崩溃道:“你们被捉去,只是去剪羊毛或挤牛奶,而我被捉去是要被屠宰的啊!”
一席话,道尽了位置不同、处境不同的无奈。
人与人之间,何尝不是如此。
人与人之间,难的是感同身受。
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别人,是得不出好结论的。
唯有站在别人的位置,理解别人的处境,才能尊重他的选择和体谅他的无奈。
懂得替人着想,才有人替你着想;懂得为人付出,才有人为你付出。
助人便是助己,敬人亦是敬己。心里装着别人,便能得到别人的善待。
谁的人生都不会一直一帆风顺,谁的生活都不会一直风平浪静。
遇到难处,拉一把;遇到不平,帮一下。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善良总会得到回报,真心总能收获真情。
人与人,心与心,永远是相互的。
人与人之间,只有做到换位思考,才能实现真正的尊重和体谅。
所谓换位思考,既是为他人考虑,也是对自己反思。既能从不同位置看别人,也能从不同角度看自己。
以自我为中心,是看不见好风景的,只会让你陷入焦虑和暴躁之中。
换位思考,相互体谅,才是一个人的顶级教养。
《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话: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懂得换位思考,心胸自会宽阔,人生也可从容。
看过一个小故事:
有个人晚上回家的时候,看到一个瞎子手里提着个灯笼。
他觉得很奇怪,就问瞎子:“你自己都看不见,还提个灯笼干什么?”
瞎子说:“正因为我看不见,所以才要提个灯笼。这样就不用担心别人会撞到我,也不用担心自己会给别人造成不便了。”
真正有教养的人,心里总是装着别人,也最懂得换位。
这世间,真心都是互给的,信任都是互换的,尊重都是互相的。
你冷漠,世界就冷漠;你微笑,世界就微笑。
懂得换位思考,才能让你跳出情绪的漩涡,获得心灵的解脱。
懂得换位思考,自然有人愿意与你来往,走到哪儿都受欢迎。
人际交往中,如果每个人懂得在细节处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就会给别人的生活和工作减少一些困扰和不便,而你的魅力也会深深地种在别人的心里。
懂得换位思考,生活便会轻松许多。
懂得换位思考,才能相处舒服,才能走得长远。
2
有教养的人,能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行有所止。
有人说,教养是由内而外,在人生修行中积淀出的德性。
有人说,教养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自觉是无需提醒的,是在任何时候都会恪守的行为准则。
真正的教养,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随时随地自我约束。
有教养的人,等车知道排队,吃饭知道不浪费,别人输密码时会主动回避,自己闯了祸能尽力承担。
有教养的人,行有所止。
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因此才能走得远,走得稳。
喜欢放风筝的人,都知道有风的协助以及线的牵引,风筝才能起飞,在空中摇曳多姿。
一旦没有了线的束缚,它不仅无法飘在空中,还会栽倒在地上。
同样的道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也不能没有约束。
古代杰出的思想家许衡,一次和众人逃难途中,发现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了果子。
由于长途奔波,加之天气炎热,大家都一拥而上摘梨吃,唯独许衡一人,端坐于树下不为所动。
有人问他,“大家都去了,你为何不去摘些梨来解解渴呢?”
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怎么能随便摘呢!”
问的人不禁笑了,“现在时逢乱世,大家都各自逃命,这棵梨树的主人早已逃命去了,你又何必耿耿于怀呢?”
许衡说:“梨树虽失去了主人,难道我就能对自己没有约束吗?”
许衡始终没有摘梨。
真正有教养的人,始终能守住自己的内心,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火车站的窗口,有一堆人在排队,忽然有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女人跑到一个小伙子前面,对他说:“小伙子,我有急事,时间快来不及了,能不能让我插个队?”
那个小伙子说:“如果我让你插了队,对后面的人是不公平的,这样吧,反正我也没事,你站我这里吧。我去后面排。”
说完,那个小伙子自觉地走到队伍最后面,重新开始排队。
约束自己的行为,无需提醒的自觉,才是一个人最有教养的表现。
戏剧家夏衍临终前,痛得十分难受。秘书说:“我去叫大夫。”
正在他开门欲出时,夏衍睁开眼睛,艰难地说了一句:“不是叫,是请。”
随后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
“不是叫,是请。”夏衍改动一个字,体现的却是极高的教养。
教养植根于一个人的骨子里,付诸于行动中,流露在言语里。
3
有教养的人,不爱计较。
有教养的人,你会感觉他身上有宏大的气场,有广阔的眼界,有不俗的涵养。
相反,没有教养的人,只对眼前的蝇头小利感兴趣,凡事斤斤计较,内涵让人一望到底。
当一个人习惯于对每件事都斤斤计较,将太多的算计埋藏于心,长久以往会愈加忧患,毫无快乐可言。
有人说:你在乎的、计较的,往往能反映出你的内涵。
越有教养的人,反而计较得越少。
曾经胡歌在从横店片场赶往上海的途中遭遇车祸,右眼重伤,助手张冕抢救无效身亡。
此后,胡歌四天内经历了两次全身麻醉的手术,脸和脖子加起来缝了多针。
这种遭遇,对一个正在拍戏的演员来说是多大的打击。
这起事故,与助理兼司机小凯的疲劳驾驶有很大的关系。
面对惴惴不安的小凯,很多人都不肯原谅他,让胡歌起诉他。
而胡歌非但没有这样做,还安慰他,让他继续担任自己的助理。
很多人不理解胡歌的做法,胡歌说:“全世界都可以怪他,我不能。如果我不原谅他,他这辈子就完了。”
在自己最痛苦的时刻,胡歌想的不是怎样惩罚给自己带来痛苦的人,以解心头之怨,而是想到对方的心情也是一样的沉重。
他将自己的痛苦放在一边,并不计较,反过来开导和劝慰对方。
有教养的人,拥有豁达的胸襟与气度,遇事不爱计较。
看似这样的人很容易吃亏,但往往能比别人活得更心安、赢得更多的尊重。
一个人的快乐,往往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
世事如棋,走一步看三步,不计较一时得失,纵横捭阖,才能赢到最后。
凡事太爱计较的人,走到哪儿都不会受欢迎,大都活得不幸福。
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春天。
一个人越有教养,越少去计较,也就活得越自在和坦然。
苏东坡和章惇,年龄相仿,年轻时,曾是好友。
绍圣元年,宋哲宗启用章惇为宰相,鉴于自己曾经遭到反对派的攻击,章惇在复行新法的同时,大肆对反对派进行报复。
因为苏东坡曾经明确反对过变法,于是章惇不顾昔日情谊,竟然将他贬至惠州。
但苏东坡被贬后,却并没有为此耿耿于怀,即便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悠然自得。
甚至在惠州,他曾作诗:“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
章惇见东坡贬谪的日子也这般滋润,于是将61岁的东坡再贬至海南岛,任琼州别驾。
世事难料,后来宋哲宗早逝,变法派失势,章惇被贬岭南雷州,也跌落至人生低谷。
章惇的儿子章援在东坡任礼部主考官时中进士,算是苏东坡门生。
章援去雷州半岛探望贬居的父亲时,想绕道拜见苏东坡,又担心老师记父亲的仇,忐忑之际,他写了一封长信给东坡,表达歉意。
东坡回信说:我与丞相相交四十年,我还记得他曾经对我的好,过去的已经过去,不必再提了。
少一点计较,才能感受到美好。
生活都是一个个细节组成的,识人要通过小事,看人要通过细节。
有时,不经意的反应和行为,恰恰体现出一个人最真实的教养。
生活里的每一处细节都是一次教养的折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